中國體育鞋服企業亟待轉入內生性增長
近日有數據稱,2011年以來,大盤。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體育用品企業集體下挫?
暫且不去探究個中原因,更奇怪的是,盡管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今年5月的105.8下落至11月的97.03,但零售增長仍然強勁。有資料顯示,今年11月,我國零售消費品總額為1.6萬億元,同比增長17.3%;累計總額16.35萬億元,同比增長17%。
那么,這些體育用品公司的經營業績又是如何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李寧中期盈利同比減少49%,中國動向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大跌71%。盡管安踏體育和361度的凈利潤同比均有增長,但與大跌的李寧和中國動向都有一個共同點:股價都遭遇了猛烈的拋售。
這些慘痛的經歷,與體育用品企業在渠道擴張之路上的“大躍進”難脫干系。
根據招商證券報告,目前在A股和香港市場上市的男裝公司2010年共有店鋪約8684間。而同期體育用品市場規模只相當于男裝的1/2,但店鋪數量卻約為57893間,是男裝公司的5.7倍。
再以李寧為例。其在2004年年底上市之初店鋪總數為2887家,其中特許經銷商經營零售門市為2526家,自營零售店120家和自營特約專柜241個。而截至2011年6月底,李寧店鋪增加至8163家,六年半時間增長了1.83倍。
然而,“多開門店多盈利”的思維模式,對于體育用品企業而言,已經到了該拐彎的時候了。
事實上,在經歷了1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已進入到成熟發展階段,因此,當渠道數達到很大的基數后,就只能通過品牌突圍,通過品牌拉力來提升毛利率,即內生性增長,這或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0年,很多國內體育用品商都擴張太快,現在差不多每一家都保持了接近7000家的渠道。現在,整個行業都面臨調整,這就需要首先對渠道進行調整。不過,一些體育用品商在某些二、三線城市的經營權控制在大經銷商手上。要讓他們完全退出,就會觸及利益問題,所以,這種調整不會太順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