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形勢嚴峻 紡織行業將成逆勢亮點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對美國的面料出口量為42652.24萬米,與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2009年中國對美國服裝的出口量為664028.51萬件套,較2008年同期增長14.15%。
今年1月份的外貿數據顯示,我國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對此,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專家學者也予以了極大關注。不少專家分析師稱,從全年角度看,中國可能會面臨更加復雜的外貿形勢。因為全球經濟是否好轉依然撲朔迷離,人民幣升值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到中國未來的出口情況。商務部表示,相關的穩定增長措施正在研究中。
形勢概述
去年下半年以來外貿下行明顯
上個月,進出口數據雙雙出現負增長,外貿形勢較為嚴峻,對經濟發展略有不利,尤其是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令人非常擔心。
中銀國際宏觀策略分析師程漫江認為,今年中國進出口增長或進一步放緩。“按照我們最新預測,2012年全年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為8%和9.2%。2012年貿易順差預計將由2011年的1550億美元縮窄至1450億美元。”
實際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月9日至11日在安徽開展商務工作調研過程中就曾指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貿下行態勢較為明顯。今年1月份,進出口增速均出現下滑,這雖有季節性因素,但也反映出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對這一趨勢要高度重視。”
程漫江指出:“近幾個月,大多數傳統商品增長持續放緩。1月份服裝和衣著附件、鞋履出口分別增長3.5%和1.3%,而2011年1-12月這兩類產品的增速分別為18.3%和17.1%。同期,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繼2011年全年增長32.9%后出現了7%的下滑,玩具出口增速由2011年的7.3%大幅下降至4%。”
此外,資本品出口亦出現下滑。1月份,集裝箱、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出口分別下滑49.9%及2.6%。機電產品出口增長0.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下降3.7%,而去年1-12月這兩類產品的出口增速分別為16.3%和11.5%。
除了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以外,近期亞洲經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也導致了中國對大部分亞洲經濟體的出口增長連續放緩。
具體來看,1月份,我國對日本、韓國及東盟出口分別增長6.1%、9.2%及1.1%,而去年1-12月增幅分別為22.5%、20.6%和23.1%。同期,對澳大利亞和俄羅斯出口分別增長11%和8.2%,而去年1-12月增幅分別為24.6%和31.4%。
上海一券商分析師對商報記者說:“當前外貿形勢不甚樂觀,同時外貿順差高于市場預期,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猶在,這些因素都不利于出口,對中國的經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外貿形勢嚴峻或將倒逼貨幣政策進一步放寬,以此來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
“中國貨幣政策存有一定的政策調整空間,但政府也勢必要加強刺激內需力度,以此來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上述分析師表示。
主要困難
受累歐債對歐出口增速猛下降
作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歐債危機襲擊,而中國對歐出口形勢也愈加嚴峻。
根據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作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占我國出口市場將近1/6,但是去年我國對歐盟出口增幅低于平均增幅近6個百分點,今年1月份對歐盟出口繼續下降,達到3.2%,其中,對德國出口下降6.3%,對意大利出口下降28.2%。對歐盟出口增速下滑已明顯拖了整個出口的后腿。
而海關最新發布的數據更進一步顯示出歐債危機在中國對歐盟出口方面已產生明顯影響。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對歐出口3560.2億美元,增長14.4%,較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低5.9個百分點,其中9-12月份,我國對歐出口月度增速連續4個月僅為個位數增長。今年1月份,對歐出口282.3億美元,下降3.2%,較同期我國出口總體降幅達2.7個百分點。1月份,對歐盟進出口總值426.8億美元,下降7.1%,占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15.7%。業內人士表示,歐債危機導致歐盟內需疲軟,進口需求持續下降,進而使得歐盟對我國商品的需求明顯放緩,我國對歐出口增速顯著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歐盟仍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取代日本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自歐進口正在發力,汽車等品種進口大幅增長。2011年,我國自歐進口2111.7億美元,增長25.4%,高出同期我國進口總體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汽車251.8億美元,大幅增長48.7%;金屬加工機床41億美元,增長40.2%。今年1月份,自歐進口144.5億美元,下降13.9%,小于同期我國進口總體降幅1.4個百分點。其中進口汽車25.2億美元,仍大幅增長43.1%。
此前,世貿組織對2011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長率的預測從6.5%下調至5.8%。而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歐盟對外貿易下滑勢頭更加突出。特別是金融危機后較長時期,我國對歐出口高速增長的局面難以再現,而2012年我國對歐盟出口將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三大因素制約對歐出口不樂觀
商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制約中國對歐出口的三大因素仍然存在,即歐洲經濟萎縮、歐元進一步貶值和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因此,對于中國出口企業而言,未來對歐經貿仍然不容樂觀。
經濟萎縮 歐盟2月15日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顯示,歐元區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萎縮,為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首見,且已有5個成員國確認步入技術性經濟衰退。這5個國家包括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捷克及葡萄牙,這些國家已連續兩季度經濟收縮,已意味著陷入衰退,意、荷第四財季皆收縮0.7%。分析指出,歐元區“已有一只腳踏入衰退”,整體收縮,反映區內債務危機升溫,不穩定因素及金融壓力未除,各國實施緊縮措施或繼續成為拖慢經濟增長的主要包袱,歐元區或由此步入溫和衰退。
此外,歐盟執行委員會當日發表報告稱,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和法國在內的12個歐盟成員國正遭遇嚴重的經濟失衡,這使它們容易受到市場沖擊和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
在歐盟的警告名單中,法國是近幾年來世界出口市場份額跌幅最大的歐盟成員國之一,而薪資增加已令其越來越沒有競爭力。深陷歐債危機的意大利的公共債務依然令人關切,目前,意大利負債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20%,經濟增長依然疲弱。至于歐元區以外的英國也存在不少經濟上的問題,盡管英鎊大幅貶值,但英國的出口市場份額仍出現下降,私人部門債務水平過高也令人擔憂。歐盟委員會認為,由于房價高企、家庭負債沉重,英國住房價格仍可能進一步下跌。
歐元進一步貶值 經濟衰退也令歐元區貨幣貶值。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開始,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就像“過山車”。歐債危機爆發后,市場資金大舉流向美元尋求避險,歐元再度大幅下跌。到現在,貶值幅度將近20%。歐元貶值幅度接近20%,意味著企業當初接的訂單,交貨后不僅無利可圖,更會出現做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情況。
去年廣交會期間,中國機電商會對296家企業進行一項調研結果顯示,雖然機電行業產品成交價格平均增加了8%,但由于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等上漲,成本平均上升了10%,致使近期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在此背景下,歐元貶值對機電產品的利潤水平形成更為嚴峻的考驗。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而制約中國對歐出口的第三大因素就是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出現抬頭。2011年,歐盟對中國商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5起,數量較2010年有所減少,但手法不斷翻新。2011年5月,歐盟首次對我國產品(銅版紙)征收反補貼稅;9月,以“保護歐盟制造商免于中國出口商的削價競爭”為名,宣布向我國的瓷磚課征長達5年的懲罰性關稅;出臺新的輪胎標簽法規,要求自2012年11月1日起,所有在歐銷售的轎車、卡車和公共汽車輪胎必須加貼新的能源標識。
歐盟自2010年年底公布新的對外貿易政策以來,在政策層面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動向有增無減。
政策應對
穩外貿措施鼓勵性多于限制性
“很明顯,歐洲需求萎縮、歐元區貨幣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經令中國對歐出口遭受重創,而近期有關如何應對外貿下降態勢也成為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有業內人士分析時指出。
今年2月初,商務部長陳德銘在安徽開展商務調研時曾對外表示,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密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三大任務,實現外貿平穩較快發展。陳德銘強調要保持外貿政策的穩定。他說,溫家寶總理日前在廣州考察時指出,進出口政策總體要保持穩定,如果要做調整,也應當是鼓勵性多于限制性。商務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措施,從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保持匯率基本穩定、應對貿易摩擦、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外貿企業,同時,也將更加注重支持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
陳德銘指出,要繼續推進外貿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支持企業通過加大研發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完善營銷網絡等方式,逐步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創外貿競爭新優勢。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在促進東部地區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陳德銘還指出,要繼續堅持積極擴大進口的政策,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在16日商務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也指出,商務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具體政策措施,從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完善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以及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多個方面,支持企業渡過難關。與此同時,商務部還會繼續堅持積極擴大進口的政策,努力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此外,“商務部計劃在下周,即2月20-21日在江西召開全國進出口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下一步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工作。”沈丹陽說。
沈丹陽還表示,商務部將進一步加強外貿運行,特別是優勢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情況的監測預警,分行業、分商品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有力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為外貿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與此同時,要引導、幫助企業順勢而為,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進出口結構,為外貿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亮點閃現
我加大參與解決歐債問題力度
在應對中國對歐外貿出口增速不斷下滑的同時,中國當局也在努力為改善歐元區經濟做出應有的努力,就在日前舉行的中歐領導人會晤上,中國將如何進一步援助深陷困境的歐洲成為各界聚焦的重點之一。
在稍早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時,溫家寶總理曾表示,中方有關部門正在對中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資的具體方式,以及通過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歐洲穩定機制等渠道,更多參與解決歐債問題進行研究和評估。而在2月14日范龍佩向中國介紹歐元區近來的進展和努力,并作出歐盟領導人力爭解決債務危機的承諾后,溫家寶總理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再度表示,中方對歐元和歐洲經濟抱有信心,“中國已經做好加大參與解決歐債力度的準備”。而2月15日周小川在歐元展開幕式中也表示,中國愿意通過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等機制加大參與解決歐債問題的力度,希望歐元區和歐盟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產品。
有分析認為,本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取得了積極成果,確立了未來中歐合作的基調;歐洲作出了解決債務危機的承諾,中國也再度傳遞出支持并愿意幫助歐洲的明確信號。專家預計,在中歐投資加速以及歐盟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態度緩和等諸多因素影響下,中歐未來的經貿關系將更趨緊密。
美國經濟復蘇成中國出口利好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總額增長率與美國經濟增速密切相關,這兩組數據基本上呈現同向變化。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師周金濤指出:“在2000年之后,盡管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單邊升值,盡管美國不斷制造各種貿易摩擦,這兩組數據不僅保持趨勢一致,而且變化幅度也基本相當。如果美國經濟增速上升,那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會上升。”
201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量的增長數據為:一年增長率9.42%,三年復合增長率5.74%,五年復合增長率6.77%,七年復合增長率10.65%。
從美國經濟狀況來看,美國庫存周期在2011年三季度見底之后,對經濟形成持續向上拉動。
周金濤認為,理論上,這種拉動會持續四個季度以上,但是短周期運行容易受外力影響。2012年3-5月份,美國會受到沖擊(這種沖擊來自于多種因素,包括庫存與消費的關系、減稅政策到期、高油價等等),經濟可能面臨短期調整,所以,2012年上半年庫存投資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會小于2011年四季度。但這之后,美國經濟將進入穩步復蘇階段。整體上,庫存投資拉動為正。
美國最新數據也顯示,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意外下降,降至近四年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新屋開工數也出現上升。這些都表明,2012年年初美國經濟仍然保持復蘇勢頭,從而減輕了美聯儲進一步實施刺激性措施的壓力。
賓夕法尼亞州納羅夫經濟咨詢公司分析師納諾夫表示,新屋開工和失業救濟申請人數數據更加使人相信,美國經濟將加快增長步伐。
美聯儲也預計,2012年,美國經濟將實現溫和增長,通貨膨脹的升幅也不會太大。
就具體行業而言,周金濤指出,目前,重型設備制造和鋼鐵行業表現出非常高的景氣度。從美聯儲分區報告看,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等區產能不足已經開始制約生產。
行業分析
19個行業有望從美國復蘇中獲益
美國經濟復蘇無疑會帶動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增加,但哪些行業能從美國復蘇中獲得最多收益?
周金濤分析表示:“有吸引力的行業應該至少具備兩個特點:進口金額較大、近幾年的復合增長率較快。”
通過研究SITC三級分類各行業,周金濤篩選出可能受益的19個行業,分別為自動數據處理機械、電信設備、電子設備與機械、熱電子陰極與冷陰極、汽車配件、水管水閥、加熱制冷設備、測量儀器、布制衣飾、旋轉電機、光學產品、手用機用工具、水泵、鮮魚或冷凍魚、特殊機械、男性大衣、內燃機引擎與部件、礦物制品、傳輸桿與軸。
“行業是否受益還需考慮其他因素。”周金濤提醒道,美國進口需求的增加對某個行業的帶動作用還取決于這個行業本身的產能以及產能擴張情況。
此外,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導致不少美國制造企業正回流至美國本土,還有一些則轉向印尼、越南等國。
對此,有分析師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美國經濟復蘇,對于中國低端制造業仍是利好,但是有限。因為美國制造企業回流意味著中國加工貿易部分的出口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而未來,中國對美出口的希望可能在服務出口上。”
紡織行業今年出口訂單不會萎縮
中投證券紡織服裝行業研究員孔軍認為:“2012年紡織服裝訂單量不會出大問題,但價格因素將導致出口同比下降。”
孔軍指出,即使在金融危機時期,國內紡織服裝主要產品仍保持較大的出口量,在量上并沒有下降多少,因此,未來國內出口的訂單量不會出現多大萎縮,但出口產品價格將會在原材料價格回落的情況下,有所下降。
紡織品 “紡織品方面,由于中國紡織業具有完整、先進的產業鏈,中高檔服裝紡織品面料生產能力較強,多年來歐美等國品牌服裝企業從中國大量進口面料,進而再加工成服裝。”孔軍分析表示。
據美國商務部紡品處統計,2009年前11個月中國出口美國的布類產品為1716.30百萬平方米,市場占有率為25.44%。同樣,除了服裝面料以外的其他紡織品,如紗、纖維等在歐美地區同樣也是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
服裝 孔軍認為,由于國內出口的服裝在歐美等國仍屬于中低檔,價格是中國服裝出口的最大優勢(雖然提價,但國外經銷商仍有較大利潤)。價廉物美的中國服裝仍然是歐美居民的最愛,雖然國際大牌服裝銷售大幅度萎縮,但是超市等渠道的中低檔服裝仍然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
據美國商務部紡品處統計,2009年前11月中國出口美國的服裝產品為7961.90百萬平方米,較2008年增長9.52%,美國市場占有率為40.60%,市場占有率較上年增加了6.12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對美國的面料出口量為42652.24萬米,與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2009年中國對美國服裝的出口量為664028.51萬件套,較2008年同期增長14.15%。
另一方面,服裝紡織行業中,由于中小企業大量退出,無序競爭狀況將有所改善,因此,孔軍認為,未來仍應重點關注紡織行業各子行業的龍頭企業,值得關注的上市公司包括魯泰A(000726)、華茂股份(000850)、華孚色紡(002042)。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