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如何限制中國商品大量涌入
“你看,我的衣服,我的鞋,我的背包,全部都是中國貨!很便宜,也適合我們的口味,用起來感覺比印度生產的舒服多了”,來自曼尼普爾邦的唐噶興奮著介紹他的一身中國貨。筆者特別翻了一下唐噶的衣領,赫然寫著四個漢字:深圳時尚。而他那雙耐克鞋,顯然是來自中國的冒牌貨。
雖然中國紡織品被印度政府拒之門外,如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印度政府禁止棉花出口,背后根源也正是印度紡織業為了降低成本,提升與中國對手的競爭力,然而,由于曼尼普爾邦與緬甸相接,同為黃種人,消費習慣上更接近于中國,所以其市場上銷售的衣服,幾乎都是從緬甸邊界擁入的中國貨。唐噶說,在他家鄉,印度商品基本沒有市場。
在孟買和德里的商業街上,顯眼的門店都是國際品牌和印度傳統服飾。然而,跟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一樣,很多地方往后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小店,里面陳列著中國人熟悉的便宜衣服。熟知行情的印度朋友告訴新浪財經,這些幾乎都是從泰國來的,而熟悉泰國的生意人都知道,泰國是中國義烏和廣州商品的一個中轉站。
除了服裝之外,其他各種各樣的通過第三方中轉的中國貨在印度市場上也隨處可見,中國商品呈勢不可擋之勢。
中印貿易的中轉站
由于邊界糾紛問題,中印兩國關系談不上特別順暢。熟悉印度政府決策戰略的吉米克告訴新浪財經:“如果政府現在放開中國商品流入印度,那全印度都會是中國貨。所以印度政府正好以用兩國邊界問題作為借口,來抵制中國貨,這才是兩國關系的實質”。
吉米克這話不假,根據媒體報道,在WTO成員國中,印度是對中國制裁最多的一個國家。印度政府代表團近期將抵達北京,討論如何解決印度對中國發起的149起反傾銷案。然而,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逐利的市場原動力,驅使著許多中國貨通過第三國流入印度。
今年1月份泰國總理英拉受邀參加印度獨立日的閱兵儀式時表示,泰國與印度正在加強貿易聯系,計劃至2014年雙邊貿易額翻倍至140億美元。業內人士戲稱,這還不是間接在增加進口中國商品。印泰雙方同時表示將合作發展緬甸的塔威港,使其成為一個貿易中轉站。而最近處于改革風浪口上的緬甸政治明星昂山素姬,此前更加明確表示,緬甸的開放,將使其成為中印貿易樞紐帶上的一顆明珠。
當然,最重要的中轉地屬于香港,當香港回歸中國14年后,2010年才出現首次香港特首訪問印度。印度的《商業前線》評論稱,這也跟香港做為中印兩大巨人間的跳板地位太不相稱了。今年3月底,香港與印度開始協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此舉正是為了避免中國商品以香港為中轉進入印度市場而產生的雙重征稅問題,協定有望2-3個月內簽署,推動中國商品進入印度市場。2011年港印貿易總額約250億美元,印媒稱協定可為港印貿易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再貢獻10-15個百分點的增長率。
“中國模式”勢不可擋
中轉貿易盡管快速發展,但相對中印的直接貿易,還是小數目。中印雙邊貿易雖然阻礙重重,卻也呈直線上升之勢。從2002至2011十年間,兩國的貿易總額從不到50億美元增長到超過730億美元,已經翻了14倍!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預計至2015年,雙邊貿易總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
雙邊貿易增長得益于“中國模式”。中國向來主張拋開政治問題,發展雙邊貿易,這種經濟策略被印度媒體稱作“中國模式”。說白一點,關鍵是先把生意先做下來再說。雖然中印的邊境問題進展緩慢,然而兩國關系卻日趨正常和完善,這里面,雙邊的貿易激增起到了一個關鍵的作用。{page_break}
這種“中國模式”策略,現在還“出口”到印巴關系里。印巴兩個長期對峙的南亞鄰居,最近正有望借鑒“中國模式”,突破兩國僵持關系。
4月8日,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私人訪問印度之后,雙邊的經貿動作明顯加快,本周五巴基斯坦貿易部長馬赫杜姆·阿敏·法希姆(Makhdoom Amin Fahim)率代表團訪問印度之后,中印邊界隨即打通一條貿易路線。此次訪問已經是馬赫杜姆七個月內第三次訪問印度,表明雙方開放經濟往來的決心。印媒分析,與中國關系緊密的巴基斯坦,假如能夠改善與印度的關系,也是中印兩國政府所樂見的,對促進中印關系也會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設備涌入印度
無論是直接或是間接,中印的聯系將會越發緊密。然而,同為亞洲相鄰大國,目前中印的貿易量,不用說跟中日的3500億美元級別對比,就跟中韓的2000億美元級別比,也是相去甚遠,其增長空間依然巨大。問題在于,巨大空間在哪個方面?
印度與日韓不同,作為一個經濟改革起步比中國慢的勞動力大口,印度目前處于發展工業的關鍵時期,以至于不少印度人把追趕中國做為目標。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廉價制造品的涌入,不斷地傷害了印度本土制造業,這正是印度抵制中國進口的原因。
然而,這些主要通過第三方中轉而進入印度的中國日用品,畢竟只占中印貿易的少數。中印貿易的大頭是基礎設施設備。印媒報道稱,2010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生產資料總額占了60%。
印度自2007年開始大興土木,發展交通、港口、發電廠等基礎設施,但由于其國內的生產能力遠無法滿足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只好依靠進口。而價格比歐美日便宜30%的中國設備,倍受印度青睞。目前印度新增的電力設備,有一半來自中國。而玩具和針織物這兩項日常用品,加起來才占了印度自中國進口總額的1%。
印度當下面臨著嚴峻的貿易赤字,最新的印度儲備銀行報告顯示,印度去年四季度貿易赤字已經占GDP比重的4%,回到了1991年經濟改革之前的水平,遠超過政府認為的3%的安全線。然而,印度與中國的貿易赤字中,占到其總貿易赤字總額不到20%,印度主要貿易赤字來自對他國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碳的進口。
實際上,中國不但沒有擴大印度的貿易赤字總量,反倒是在幫助其減少貿易赤字。僅2010年,信實工業向上海電氣訂購的一批83億美元的電力設備,就可為印度節省25億美元的赤字,因為歐洲相同的設備比中國設備貴了30%。
商品逐利本質決定,中國的廉價日用品還會繼續通過中轉站流入印度。但與此同時,假如印度政府能夠成功實現龐大的基礎設施計劃,獨具優勢的中國設備會更快涌入印度市場。而為了防止廉價中國日用品的流入,當印度的基建告一段落后,下一步大量涌入印度市場的將是中國的工廠設備。印度要發展制造業,發揮大量低價的勞工優勢,需要的正是便宜的中國工廠設備及“中國制造”經驗。
或許有一天,印度政府會打上廣告說:歡迎中國人到印度建廠。這才是抵抗廉價中國制造品的最佳法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