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產業用纖維發展方向從下游需求開始
從最新的運行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化纖行業的整體運行趨勢并不好,行業整體表現較為低迷,利潤大幅減少,而作為化纖下游之一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卻表現突出。統計顯示,今年1~4月份,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國內總產值增速達到19.44%,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專家預測,在行業整體運行質量下降的大環境下,今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兩位數增長較有保障。作為產業用的上游,充分了解產業用行業在纖維使用方面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則顯得至關重要。
過濾與分離用纖維:應緊隨潮流趨勢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高技術纖維研究所所長王樺告訴記者,過濾材料品種不斷增多是不爭的事實,單從材質而言就有天然纖維、合成纖維、無機纖維和金屬纖維等,而近年來我國也自行開發了包括芳香族聚酰胺、聚酰亞胺、聚四氟乙烯等耐高溫濾料,從各種工藝參數和成品實驗的結果來看,也基本能夠滿足國內粉塵排放企業的需要。比如聚四氟乙烯,其最高使用溫度可達到260攝氏度。“但在我看來,技術還不是最值得擔心的問題,比技術更值得關注的我認為還有兩點。”王樺表示,包括專門生產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的纖維生產企業在內,國內多數纖維生產企業并不了解國外纖維生產的最新趨勢和發展水平,因此,消息閉塞成為很多企業發展不良只能做低端產品的絆腳石之一;“還有部分企業喜歡墨守成規,習慣用一種材料生產,而放棄更好的選擇,這對企業發展也相當不利。”
除了粉塵過濾,液體過濾也是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應用的主要領域。據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宏偉介紹,“當前國內水處理組件所需要的纖維首先要有很強的抗污能力,但目前國內多數纖維生產企業的技術還無法達到上述要求,普遍還依賴進口。”近年來,天津工業大學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據了解,目前天津工大采用了輻射接枝技術制備了大通量高抗污染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纖維膜,抗污染性較傳統技術提高50%以上,此外,由于采用了低壓技術,能耗水平也降低了15%以上。
土工與建筑用纖維:市場亟需細分
對于土工與建筑用紡織品來說,由于其特殊的過濾、排水、隔離、加筋、防滲、防護作用,也就對相關纖維提出了高強、定伸長、超耐磨、耐酸堿纖維、可降解、耐老化、隔音、阻燃等各種功能性要求。加快功能性機織或經編土工布、土工膜(格柵)開發應用,注重新型土工用紡織品的生態化開發,突破輕型建筑用永久性膜結構材料的產業化技術,開發新型高技術土工合成材料加工技術,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要求。
山東宏祥化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崔占明告訴記者,土工合成材料用纖維主要是丙綸短纖維、滌綸短纖維、滌綸長絲、玻璃纖維、裂膜絲、碳纖維等。
“但是目前,土工合成材料用纖維還沒有形成市場細分,差別性和專業針對性差,再生纖維較多,在這個領域,高性能纖維的開發還有待提高。”崔占明說。
醫療與衛生用纖維:產業發展有待行業重視
目前,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的發展方向為研究開發醫用組織器官材料,發展高端醫用防護用品,推廣新型衛生用品。與此相關的專用纖維是生物醫用纖維,醫療或衛生級別的PPT紡粘專用切片和短纖維,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纖維和差別化纖維。
山東華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所生產的殼聚糖纖維,是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纖維的代表。殼聚糖纖維的原料雖然能再生循環,但每年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原料是非常有限的。但因殼聚糖是一個小產業,引不起行業的重視,缺乏規劃管理,缺乏專業研究和技術人才,嚴重影響了殼聚糖工藝技術的深入研發和產業的工程化、產業化進展。
面對著新時期新的發展要求,研究開發醫用組織器官材料、發展高端醫用防護產品、推廣新型衛生用品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生產出更多功能性和差別化的專用纖維,才能為生命與健康保駕護航。
交通工具用纖維:部分功能尚欠缺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增長,汽車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交通工具用紡織品的火爆和備受矚目,安全氣囊專用長絲,強吸附、防異味、抗菌、阻燃、防霉防蛀、自清潔等差別化纖維,高強細旦可紡玻璃纖維、功能化超細纖維開始漸漸走上市場舞臺。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大眾、奧迪等汽車品牌的原料供應商,就經歷了安全氣囊專用長絲的開發、應用的全過程。該公司董事葛駿敏告訴記者,汽車安全氣囊細旦滌綸高強(低縮)工業長絲其產品的加工難度很大,技術含量很高。“具有良好的物理機械性能,強度高、質量輕、摩擦性能好、彈性好;此外還有高化學穩定性、抗老化性;折疊體積下,織物柔軟、在氣囊迅速充脹時不易摩擦人員的臉部皮膚等特性的產品才是汽車生產商和消費者認可的。”
未來,高性能車用內飾面料、多功能蓬蓋材料、生態型超細纖維仿皮革面料是交通工具用紡織品發展的重點。對于車用內飾面料,交通工具紡織品及復合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高工于范芹表示,內飾面料光照褪色,影響美觀和壽命;阻燃、隔音、阻膠性差;內飾面料缺乏復合功能性;VOC嚴重超標;霧化度超標,透明度降低,影響視線舒適性差;復合海綿的不可回收等問題都是現實存在的。“我們下一步將在純滌綸柔性復合材料、漢麻滌綸混紡柔性復合材料、新型汽車門板緩沖層材料、天然纖維復合材料的開發等方面下工夫,爭取解決這些問題。” 于范芹說。
安全與防護用纖維:多項功能需兼具
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作為比較特殊的一種紡織品類型,對于纖維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郝新敏博士介紹,在耐高溫阻燃纖維材料方面,碳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這其中,聚四氟乙烯纖維是耐高溫阻燃纖維材料中發展的最早品種之一,它化學穩定性極好、纖維表面有蠟感、摩擦系數小、在高氧環境中也難以燃燒;
阻燃紡織品可以大量地被應用在學校、醫院、旅店等公共領域,還可以被用作消防、軍隊作戰、核動力的工作服;
高強高模纖維,現在被用在防彈服和防彈頭盔上較多,防彈性能高、防護面積大,但是纖維的強度和模度還不夠高、價格偏高、有的耐溫性和粘結性較差、樹脂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
對于導電纖維來說,其應用使得紡織品抗靜電效果顯著、耐久而不受環境濕度的影響、并可應用于靜電工作服等特種功能性紡織品;
防寒保暖纖維材料有中空纖維、超細纖維、遠紅外纖維等,未來它將向復合型多功能方向發展。
結構增強用纖維:主動出擊是上策
我國最早涉及結構增強材料的工程是軟體材料,比如上海八萬人體育館、包括之后的世博軸、水立方等,在這一領域我國現在使用比較多的纖維是滌綸、聚烯烴(PO)、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更多的是玻纖和聚四氟乙烯。
“目前,結構增強材料用纖維代表了紡織行業的最高水平。”中國產業用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表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國內碳纖維生產企業包括玻纖生產企業,生產完了不知道要賣給誰,自行車廠不可能想到買碳纖維做自行車,反倒是很多碳纖維生產企業自己在做自行車。”據介紹,碳纖維目前在國內主要用于運動休閑產品比較多,真正用于高科技的相對較少,所以未來碳纖維的發展空間會十分廣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