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 服裝行業下的力煉進行時
同質化、庫存積壓、成本上漲、銷售額驟跌,再加上電商及快時尚產業的嚴重沖擊,2013年,本土服裝品牌面臨近30年來行業內最為復雜的競爭局勢。
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國際產業格局發生著質變,消費心態和消費結構也已出現巨大轉折,這些都迫切需要本土的服裝品牌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產業現狀及自身所處的環境變革,反省自身,予以突破。
“力煉”是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針對服裝產業發展所處現狀,為2013年提煉的主題,期許與業內資深人士,共同探討如何以其各自的方式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
商場和服裝品牌如何應對同質化現象
縱觀北京的各類商場,男裝品牌的市場集中度比女裝品牌高出一籌,而每年的新增女裝品牌相對較多。“重視對女裝品牌的入駐進行拓展,并對商場內的女裝品牌區域進行系統分化,引入介于成熟和少淑的品牌”,北京藍島大廈副總經理侯鉅南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說到,“引入服裝品牌的一個渠道就是組織采購部參加每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在這樣一個服裝企業和行業信息聚集的地方,了解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為品牌入駐藍島積攢更多的認知。另外還常去巴黎時裝周以及國內較有影響力的時裝展,希望從多重角度分析各種品牌的成熟度以及哪些品牌適合在商場進行培育。”
同質化阻礙著現在國內零售業的發展進程,“未來應該從兩方面形成差異化經營,”河南信陽銀座商場總經理高希坤認為。
首先要形成價格差異化,其次引進國內外高品質品牌實現渠道的扁平化,讓利于消費者實現優勢品牌價格大眾化也是未來的一種差異化經營模式。再者,要形成經營差異化。表現為商場內柜臺精品化、品類多樣化、精品店多樣化如快時尚品牌進駐等等。但是,始終要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經營。最后,還要形成品牌差異化。
與其說2013年是服裝行業的“力煉”之年,不如說這是服裝業回歸理性的開始。武漢弈人工貿發展有限公司董又慈女士從事服裝代理工作數年,她認為面臨快時尚、電商的強大沖擊,我們不見得要盲目否定,而應該去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比如:線下提高服務及體驗價值、降低裝修成本,更重要的是一直堅持對產品高品質的追求,繼續沉淀品牌。
直面服裝行業的庫存隱患與壓力
常年存在的庫存隱患,商場和經銷商是繼續忽視,還是予以反擊?在談到電商對傳統服裝業的影響時,北京藍島大廈副總經理侯鉅南認為,電子商務已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但是傳統百貨嫁接電子商務平臺還處在初期萌芽階段,所以不會盲目在線上大面積鋪設品牌。短期內首先會嘗試與一些品牌公司進行合作實行網絡銷售,由點及面,逐漸豐富銷售品牌。
雖然,很多百貨紛紛開設網上商城,用以形成渠道分銷、消化庫存、差異化經營,經過國資委審批,到2014年百貨業都要運行網絡銷售平臺。所以,傳統百貨與網絡兩條銷售渠道相融合是必然過程,重要的是兩者能形成有力的互補。{page_break}
區別于傳統百貨業應對庫存壓力的方式,從事服裝品牌代理工作達十多年的北京俊思伊卓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黃朝暉女士認為,目前一些上市服裝品牌公司的庫存量龐大到3-5年都無法消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價格虛高。
相比于國外品牌3.5倍的加價空間,國內服裝品牌尤其是大裝加價到6-8倍。如此龐大的中間環節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無謂”的裝修費用。現如今,商場與服裝品牌的合同簽約周期越來越短,品牌更換率高,商場頻繁地調整位置,便會造成代理商耗資裝修店鋪,而這些費用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
她提出,國內的百貨商場應該給新品牌一個良性的生存環境,新品牌入駐商場沒有老品牌的認知度,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買單炒作現象成風,有些創意新品牌不得不選擇退出商場,這也是導致百貨業“同質化”的主要源頭。
“其實這都體現了我們的服裝市場的不成熟,也源于我們的消費者不成熟。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僅需要百年的歷史沉淀,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去引導消費者,而不是一味地順應消費者。”黃朝暉女士說到。
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緩解庫存壓力,市場細分迫在眉睫,百貨商場如何應對并有效擺脫經營困境,北京藍島大廈副總經理侯鉅南這樣認為,百貨商場應該針對目標客戶群體走錯位經營、差異化營銷的路子,并積極完善售后服務。通過對經營模式的轉變以及品牌的調整等商業模式創新等方式,百貨行業或可成功‘逆襲’。”
2012年確實是銷售額很低,“我們有些品牌銷售額只是去年的百分之五十,”服裝品牌經銷商武漢弈人工貿發展有限公司董又慈女士說:“我們需要尋求一些新品牌,來應對變化消費,滿足市場需求是基本市場策略,但是還應該在此基礎上引進新血液。”
“力煉”是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攜手中國服裝行業和服裝品牌再度蓄力起航的開始。3月暖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將如期在北京開展,繼續保持對服裝行業的觀察與覺醒。
本次“力煉”主題,不僅體現在合理的展區規劃、前沿的時尚引領、科技感十足的信息化技術運用、多領域資源的跨界互動,還有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和展商、經銷商、代理商、買手和商場等業內專業人士的深度溝通與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體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