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二手奢侈品報告:經營公司多處虧損狀態
2013年,受多種經濟及社會因素的影響,中國奢侈品市場增速整體放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日從財富品質研究院獲悉,據該研究院調研統計,目前在消費者手中可以二次流通的奢侈品總量約有3000億人民幣,并呈現每年20%左右的高速增長態勢。
據了解,中國消費者作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群體,支撐著全球奢侈品消費,同時由于中國奢侈品禮品市場的畸形發展,民間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未使用奢侈品以及可以流通的已使用奢侈品。但由于消費觀念原因,以及二手流通市場不發達,截至2013年上半年,二手奢侈品市場的交易額只有大約30億人民幣,雖然市場基數很小,但是增速很快,年平均增速在30%以上,超過同期奢侈品市場增長速度。
不過,市場雖然快速增長,但是奢侈品的二手經營公司大部分規模較小,并多數處于虧損狀態,整體商業模式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
一線城市領先二三線城市
財富品質研究院調研發現,一線城市的消費者二手交易的意愿相對較為強烈,其中北京居首,其次是上海。60%的北京受訪奢侈品消費者明確表達了需要將手中的奢侈品變現的想法,這主要源于北京的奢侈品消費禮品比重較大,同時由于政治因素而無法使用導致。但廣州同樣作為一線城市,當地消費者二手奢侈品消費的欲望明顯較低,這與廣州整體奢侈品市場環境以及奢侈品消費心理有關。
數據顯示,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在二手奢侈品交易方面,無論是買和賣的意愿都相對較低。富豪階層大部分不會購買二手奢侈品,認為買二手奢侈品不符合他們的身份,更不會買二手奢侈品去送禮,而非富豪階層則對價格很敏感,即使是二手奢侈品,對于他們仍然是價格較高的奢侈品消費水平,所以他們寧愿選擇奢侈品假貨或者非奢侈品,而非二手奢侈品。
盡管2013年經濟增速趨緩,但絲毫不影響二手奢侈品門店的迅速擴張。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二手奢侈品店從2012年的512家增加到2013年的823家,增長了37.8%。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加的二手奢侈品門店不再只扎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而是開始向長沙、杭州、成都等二線城市蔓延。
"一線城市主導、二三線城市擴張"成為二手奢侈品經營者的主要市場布局。這是因為:一線城市奢侈品市場比較成熟,奢侈品消費逐步趨向理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比較開放,樂于接受新的消費主張,因此二手奢侈品市場的主戰場仍在一線城市;但是在"渠道為王"的當下,誰能最先占領市場誰就贏得市場主動,二三線城市二手奢侈品市場剛剛啟動,正是二手奢侈品商家迅速占領市場的最好時機。
奢侈品保值只是營銷噱頭
財富品質研究院調研發現,二手奢侈品市場假貨可見度非常高,無論是二手奢侈品新品還是二手奢侈品舊貨都普遍存在假貨現象。在經營假貨的二手奢侈品經銷商進貨渠道中,主要以從假貨生產商或經銷商處進貨為主,大部分并不具備假貨生產能力。同時,也有一定商家存在知假售假的情況。
二手市場價格是最能體現奢侈品是否保值的一個指標,雖然奢侈品牌每年不只一次的在提價,不只一次地在宣揚自己的品牌和產品的投資與收藏價值,但是事實上,奢侈品保值只存在于個別品牌的極其個別產品上。
在二手奢侈品市場,未使用的奢侈品新品價格一般在5-8折,最低到3折,在財富品質研究院所調研的奢侈品二手門店中的近千款產品中,并沒有發現其標價高于市場價的。
奢侈品牌一般會推出很多限量版和特別紀念款,很多消費者認為這些款型會更具有保值性,而事實上,對于奢侈品牌來說,很多都是偽限量款和偽紀念款,其數量并沒有真正少到可以讓其具有保值的程度,在二手市場,也出現很多品牌的限量版和紀念款,但是他們同樣不具有絕對保值性。
據了解,只有個別奢侈品牌產品的個別款型產品具有一定保值和增值特性,這些品牌一般在奢侈品大客戶手里,因為只有這些大客戶可以買到這些特定產品,但這些產品雖然具有保值性,但并不具備流通性,這些消費者并不會把這些產品出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