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代購面臨的困境 海外代購“鋌而走險”
日前,時隔一年的離職空姐代購案在北京市二中院開庭重審,讓我們重新審視剛剛才興起不久的網絡代購面臨的困境。在巨額的利潤面前,這個冒著一定法律風險的“鋌而走險”職業,應運而生。大量的奢侈品,通過這一途徑發往全國。不過,除了少量正品外很大一部分都是A貨。
近年來,海外代購發展迅猛發展,受到不少網購消費者的青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發布的《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483億元,較去年漲幅82.2%,2013年海外代購的交易規模將有望達744億元。
另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跟蹤支付寶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境內消費者僅通過支付寶這一支付平臺,實現“海淘”消費的規模就同比增長117%,遠遠高于國內網購64.7%的增長速度。
一位從事網絡代購相關工作的人士表示“一些號稱是海外代購的網站,就是從國內購買了包,然后發到法國。經轉法國之后再銷售給國內的代購客戶。一個包他們就可以賺超過10萬元。”
而在2012年,愛馬仕CEO帕特里克·托馬斯在接受采訪時就公開表示,“網絡代購中80%的愛馬仕都是假冒產品。”這80%,絕大部分也是屬于高仿奢侈品的行列。
在這當中,香港是很多網絡代購奢侈品喜歡“落腳”的地址之一。很多網絡代購聲稱產品來自香港,并可以在產品中附帶香港的購物,以證明貨物為香港銷售的正品,如果有疑惑還可以拿去和香港專柜的進行對比,從票據到票樣都是一模一樣。不過玄機恰恰出在這個購物身上。香港地區為了保護消費者隱私,拒絕通過來查詢消費記錄。因此,這張僅僅只是象征性的意義,并無實際的作用。正是因為香港地區這一的特性,導致香港在網絡奢侈品購物中大量出現。即使不是香港的,以前作為海外奢侈品“身份證”象征的購物小票現在也并不可信。在淘寶網上,隨意一搜就能搜到海外代購假票據,從10元到40元不等的高仿假小票可以輕松仿冒新加坡、法國專柜票據,在一些交易平臺上,假小票業務出現集團采購的現象。在“專業的”淘寶商家的操作下,可以根據客戶量身定做各國文字、帶有防偽水印的品牌小票和。購買地址可以按需選取,只要向客服說明訂購的小票需要“香港專柜”、“新加坡專柜”或者“法國專柜”,都可以量身制作。
更有業內人士坦言,高昂的國際運費使得代購不可能存在太大的價差空間,低于5折的代購化妝品基本都是假貨,低于7折的代購奢侈包不可信……愛馬仕、LV、香奈兒等三家直營的全球專賣店中,貨品一般不打折。不僅如此,如愛馬仕的部分包袋還需要排隊一年才能買到。“真品的代購價格達到7折或8折已經是極限,不會再低,尤其是LV等,他們在國際和國內的價格只差26個點,能做到8.5折已經很了不起了。”北京一家奢侈品集合店總經理于海透露。混亂的行業環境讓海外代購在人們心中的隱憂更加重一層。
“即使是品牌電商還經常出現公關危機,私人代購的可信度就更低了。”于海說,“而奢侈品代購最需要的是誠信,商家誠信不夠,買家信任度不夠,真品代購發展空間絕對有限,何況目前奢侈品市場已經呈現多種模式經營,單純打折不再是賣點。”
為提高貨品的可信度,在一些代購網站,賣家紛紛打出“空姐代購”、“機場代購”的招牌,稱所有貨品均是空姐直接代購,有的代購網店還稱是空姐所開。然而,記者與其中幾位賣家聯系后發現,很多所謂的空姐代購店,并非空姐自己開設,店主也坦言,是朋友或者家人是空姐,所以有此便利。記者從某航空公司獲悉,航空公司明令禁止機組人員從事代購,一旦發現代購商品用于銷售,機組人員會被“停飛”,甚至被開除。
據悉,除了空姐,旅游公司的導游、領隊等“空中飛人”也都在嚴禁代購的行列,一旦被查都按處理,情節嚴重的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在海關部門的嚴厲打擊下,空姐、導游、領隊等從事代購的風險極高。而在一些所謂的“空姐代購”店里,皮包、化妝品等貨品銷量極高,靠光空姐個人夾帶很難達到這么大的量,“空姐代購”明顯是網店的噱頭。
而另一方面,國際大牌的反應遲鈍也是助長代購過程中假貨橫飛局面的罪魁之一。于普通人對奢侈品的真偽難以鑒定,不少消費者碰到疑問便將鑒別真偽的希望寄托到奢侈品大牌在國內的專賣店或者辦事處。然而,對代購的產品,一線大牌專柜均不提供鑒別服務。
PRADA(普拉達)銷售人員表示,他們從不提供驗貨服務。如顧客的包需要他們提供售后服務,需出示正規小票。
DIOR(迪奧)銷售人員表示,是否正品,他們無法出具相關憑證,不過顧客有異議,可將包拿到店里來,他們可先看一下產品,如包具有問題,他們不會提供相關服務。
愛馬仕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如是新品,他們一般會建議顧客不需要做相關保養售后。如顧客建議要做,他們專柜工作人員可以先將包收下,并由上海的維修師來辨別是否需要保養維修,以及怎樣保養維修。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現是假貨,公司會將該商品沒收并銷毀。并委婉地通過信函的方式告訴顧客,該包被收回的原因。
據部分奢侈品門店店員介紹,門店不愿意進行真偽鑒定,主要是因為門店沒有義務為非正規渠道購買的商品負責。眼下商品仿冒水平很高,一般工作人員很難作出絕對的判斷。而且一旦商家出具鑒定報告,后續會涉及法律責任。
而如果顧客堅持要進行檢驗的話,通常檢驗的費用都需要消費者自掏腰包,這幾乎等于再買一個新包的價格。在高昂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面前,大多數消費者都不會將產品送去檢測。這一漏洞,成為諸多造假商肆無忌憚的一個主要理由。
而由于網上交易準入門檻低,缺乏嚴格的審批程序,更多的是建立在雙方自覺守信的基礎上,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證據搜集比較困難,對消費者來說缺乏保證。同時,由于大多網購都屬于異地消費,異地維權難度更大。海外代購的經營者通常是個人,出現問題就會‘消失’等類似情況,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問題,成本又太高,消費者有時候只能自認倒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