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被淘汰的傳統百貨
中國百貨業遭遇大規模關店危機,當始于金融危機后,到2012年之時已是橫掃全國。最早一波關店潮中,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曾有北京那個太平洋百貨先后關閉盈科中心店和五棵松店等,后來則有中國消費者熟知的百盛自2013年6月起,已經在貴陽、上海、石家莊和北京等地先后關閉七家門店。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倒下的百貨店往往是在2011年至2013年間開設的新店,因為早前幾年百貨業一直出于上升期,到處跑馬圈地,一旦遇到行業惡化,比如金融危機到來,這批培育期的新店便率先倒下。
根據瑞銀于2013年初發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百貨店內人流量開始出現負增長,而此現象背后的原因即是新型業態購物中心與城市綜合體的出現分流了傳統百貨店的客流。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武瑞玲認為,購物中心、電商等新型渠道的壯大是導致傳統百貨顧客的分流的因素之一,經濟環境的低迷也導致了居民消費信心不足。
世邦魏理仕執行董事陳仲偉向網易財經表示,近年來百貨公司銷售增長滯緩利潤率持續下滑,可以看出來百貨在零售行業中的地位正逐漸邊緣化。
“從外部來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購物中心、大賣場、網店等多業態的興起,百貨運營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從百貨自身來看,有限的經營面積成為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阻礙以及過度依賴聯營的模式等導致百貨業陷入了一個外困內憂境地?!彼f。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3000家零售企業平均銷售額同比僅增長0.9%。2013年,主要上市百貨企業營業利潤率繼續下滑,錄得均值12.4%,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自2010年以來連續第三年下降。
瑞銀發布消費品行業歷史報告曾表示,國內大型百貨店的建立和經營,大多缺乏對市場的深入調研,準確地說還沒有完全掌握市場調研技術,開店缺乏客觀依據,對營銷策略及消費者心理缺乏深入研究,并一直處于低水平的價格競爭中。
綜合來看,導致國內一些百貨商場被迫關閉的外部因素無外乎電商沖擊、租金上漲和中央的反腐等方面,而從內部原因看,很多百貨商場盲目擴張、惡性競爭也是最終倒閉的催化劑。
以租金為例,注意到,以廣百為例近3年年報中顯示受門店租金增長及新增門店導致人工、租金及物業管理費等費用呈現增加。2011年、2012年、2013年廣百銷售費用為分別達到82566.47 萬元、95076.94 萬元、99360.67萬元,同比增長分別達17.49% 、15.15%、4.51%。
而百貨業本身賴以起家的獨特經營模式在如今遭遇困境時也成為被討伐的對象。武瑞玲解釋,國內傳統百貨普遍采用“聯營”模式,即按品類劃分,扣一定比例的品牌營業額作為場地租用費用,即是業內所稱的“扣點”,這種經營模式與商家的營業額掛鉤。
這種類似于二房東的盈利模式,曾為國內百貨業業績攀升創下輝煌,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也導致百貨商場滋生惰性,不重視商品的經營。就像很多業內人士感嘆的那樣,傳統百貨商場被淘汰,不是電商阻擊,而是經營模式過時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