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豐產為何棉農難增收?
眼下,全國各地棉花基本收獲完畢。可同時,國家取消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政策轉變對棉花產業鏈影響如何?棉花種植、銷售、加工情況又如何?日前,湖南省益陽市政協就益陽市棉花產銷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2014年益陽市42萬畝棉花大豐收,預計總產10萬噸以上。調查表明,2014年棉花雖然獲得豐收,但收購形勢不容樂觀,棉農增收很困難。
籽棉成山無人問津棉農豐產不能增收
益陽市大通湖區河壩鎮銀海社區的劉有為種了12畝棉花,采摘籽棉2.5噸,目前全部收儲在家。“價格太低,賣出去還虧本。”劉有為很無奈,2013年收購價約每公斤8元,去年跌到5.6元。他販賣棉花10多年了,去年頭一次虧本。前不久,他以每公斤6元的價格收了近6噸籽棉,可轉手賣到加工廠,價格跌到每公斤5.8元,倒虧1200元。“既不敢賣,也不敢收。”劉有為不敢貿然行動,有兩個擔心:一是不愿意將采收的棉花低價賣出去,那樣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二是如果販棉花轉賣,價格不穩定,隨時可能虧本。
由于氣候適宜,2014年益陽棉花產量和品質普遍較好,平均畝產240公斤左右,有的超過300公斤,預計全市籽棉總產量10萬噸以上,且棉花顏色普遍達到淡色污棉2級以上,較上年提高一個顏色級;纖維長27至29毫米,提高了2毫米。
但豐產未必能豐收。棉農家里堆積如山的棉花無人問津,受臨時收儲政策以及國際市場棉紗和紡織品價格下降影響,籽棉收購價持續走低。2014年11月中旬每公斤6.4元左右,目前已跌到每公斤5.6元,仍呈下跌趨勢。沅江市茶盤洲鎮2014年有1.5萬畝棉花,畝產達250公斤以上,目前全鎮積壓了500多噸籽棉。
價格走勢不明
企業不敢貿然收購
政策轉變對益陽棉花產業鏈影響如何?帶著疑問,我們走訪了各地棉農和加工企業。
取消臨時收儲政策,意味著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必須自行銷售,在棉花價格走低的態勢下,企業也不敢貿然收購。到2014年11月底,益陽市11家400型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中,只有大通湖富華棉麻油脂公司和南縣常冠紡織原料有限公司收購了3000噸籽棉,每公斤約6元,加工成皮棉約合13500元至13800元每噸,基本按訂單收購加工,只能保本經營。
據了解,益陽11家400型棉花加工企業,每年可加工皮棉10000噸左右,至少每年要軋3000噸以上的棉花才能保本盈利。而2014年益陽棉花產量在10萬噸以上,只能滿足現有400型軋花廠一半的原料要求,且在棉農惜售、市場需求不旺的情況下,產能過剩的現象將更突出。益陽市銀源棉麻有限公司暫未開秤收購,主要靠收購其他農副產品來維持基本運轉。“價格低棉農不想賣,市場需求不旺,企業收了銷不出也麻煩。”公司負責人說,2013年,富華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擴建倉庫、更新設備,建國家代儲點。去年,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等于白忙活一場。
收購資金借貸困難也是當前棉花收購加工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棉花收儲資金需求量大,益陽11家400型棉花加工收購企業絕大多數靠自主融資,月息高達1.3至1.5分,個別達1.8分。取消收儲后,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資金周轉期大大延長,占用的資金將成倍增加。因此,企業暫時不收棉,也是無奈之舉。
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力保增產增收
大通湖區北洲子鎮科旺村村委會主任王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種植11畝棉花,畝產籽棉2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的籽棉收購價,每畝收入1500元,而地租和生產成本達1200元,每畝純收入僅300元。種植16畝水稻,畝產早稻450公斤、晚稻550公斤,按國家最低保護價收購,每畝產值約2700元,早晚稻兩季相應生產成本為1460元,每畝純收入1240元,為種棉收入的4倍多。王戰感嘆:“這個形勢下,今年只能棉改糧了。”
益陽市供銷社主任郭年山也認同王戰的說法,他認為,國家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后,要正視棉花價格低迷、市場需求不旺的現狀,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尊重棉農意愿,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在地勢高且難以改成水田的棉地,改種玉米等旱糧作物,地勢低的棉地改種水稻、油菜等作物,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然而,多數棉田沒有配套農田水利設施,要土地平整,投入大,牽涉面廣,靠棉農難以解決。郭年山建議,政府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農田基礎設施改造,支持棉區的土地平整和旱改田項目。
另外,供銷部門應提醒廣大棉農,棉花存在火災安全隱患,且容易霉變生蟲,棉農要積極面對當前形勢,盡早出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