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對 Prada 的管理層進行調整
Patrizio Bertelli,Prada 的 CEO的火爆脾氣是出了名的。報道說,有次他在紐約視察 Miumiu 店鋪時,突然當場抄起東西砸碎了一面鏡子,因為它讓人看起來很胖。
高管換血在 Prada 不是什么新鮮事。Prada 上市后第一份年報就暴露出,包括公司首席運營官在內的多位高管,都飛快地換成了新人。有 Prada 員工對國外媒體表示,高管走馬燈主要就是因為 Bertelli 的脾氣。
來自 Prada 內部的消息稱,最近一年,不止一位重要高管離職,這一變動與產品質量有關,離開的人中包括跟隨老板多年的元老。
《好奇心日報》記者比對了 Prada 2013、2014 財年兩份年報,年報中各有一份“公司高層管理者”名單。有 5 位高管出現在 2013 年報里,但在 2014 年報里沒有再次出現。
從名單中消失的高管在 2013 財年報告中是這樣被介紹的:自 1993 年開始擔任集團財務總監的,50 歲的 Giuliano GIANNESSI,2013 年起擔任 Prada China 總經理的,43 歲的 Janice LAM;2008 年 7 月起擔任皮具用品生產分部總監的,46 歲的 Lorenzo PANERAI……
離職高管中包括中國總經理,以及皮具部門主管。中國是重要的生產基地,而皮具是質量問題重災區。
來自 Prada 內部的消息稱,現在 Bertelli 親自抓產品質量,他直接向各個大區的經理發號施令,過問每個質量環節,要求細致苛刻,公司上下如履薄冰。遠在東莞的代工廠都知道,一旦有一批貨質量出問題,自己面臨的可能是“走人”的結果。
其實最大的質量隱患并不在中國。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低于意大利,產品在中國都是 100% 人工檢驗,而在意大利,只能抽檢。這就造成在中國生產的 Prada 產品,質量反而優于 Made in Italy。每年因質量問題返修的 Prada 手袋,意大利產的比例遠高于中國。
產量壓力之下,中國和意大利的生產環節,出現的問題各不相同。
許多奢侈品牌利用品牌影響力、訂單量來壓低與代工廠合作的價格,Bertelli 似乎已經意識到這會帶來“偷工減料”風險。近期 Prada 提高了給代工廠的價格,并且要求代工廠更專注,做服裝的代工廠不再兼做手袋,做手袋的工廠不接其他產品線。
在質量上投入的成本一旦升高,錢就要從其他地方省出來。以往 Prada 的產品運輸走的是快速卻昂貴的空運,現在已經大部分改為價格低廉的海運。為了減少對上架速度的影響,公司各部門做計劃的時間就要相應提前。
暴脾氣的 Bertelli,以一種強悍的方式,試圖把上市后有些失控的 Prada ,拉回應有的水準。
Miranda(化名)曾在 Prada 店鋪擔任經理,后來又升到更高的職位,但她沒有留下來。
曾經有一段時間,Miranda 一到店鋪,就要和同事比較各自的打卡時間記錄,哪怕只相差一分鐘,也要按照先后排序、編號。幾位店員就按照編號的順序,依次接待當天的客人。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店員爭搶有實力客人、挑客人——對那些外表不夠光鮮的客人不理不睬。
Prada 店員的強悍可能并不輸給老板 Bertelli 。
Prada 注冊第一家中國公司是在 2005 年,產品的流入顯然更早。不少奢侈品牌最初是通過香港代理商打開內地市場的,但沒有 Prada 這方面的官方信息。
Prada 上市后,2011 年到 2014 年,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新增店鋪數量分別為:18 家、15 家、27 家和 15 家,店鋪有開有關,總體保持著擴張的態勢。
而 Prada 的店鋪,正是業內最具爭議的話題。
“內部復雜,生存不易。”在奢侈品零售行業工作近十年的 Jason(化名)感嘆道。Prada 高度重視激發個人潛能,并不鼓勵團隊合作。
當你走進一家奢侈品店鋪,穿著優雅、妝容精致的店員會過來為你服務,或許不止一個人會與你交談,有人幫你穿戴,有人小跑著去倉庫尋找更適合你的尺碼……你感到備受寵愛。
奢侈品牌通常的銷售模式是,一位店員直接賣出商品或者幫助他人銷售,都會受到激勵,拿到提成傭金。公司既鼓勵個人能力,又肯定團隊合作,只是各家品牌給出的計算公式有所不同。
但 Prada 打法有很大不同,據稱早年 Prada 幾乎不獎勵團隊合作,只有開單的那個店員才能分享到銷售的紅利。從一線店員到較高層級的員工,鼓勵個人是 Prada 慣有的思路。對于特別優秀的人才, Prada 在招聘中給出薪資“上不封頂”的承諾。
幾年前,在 Prada,一線店員每月的基本薪水大約只有 1000 多元,而其他品牌的水平是 2500 元左右。但在提成部分,Prada 又遠高于同行,表現出色的店員,每月到手的薪資可高達 2-3 萬元。
這樣的政策促使店員的所有工作都以銷售為導向,而店鋪里平時必然存在的大量的“非銷售工作”,比如后臺整理,店員沒有動力去做。
一次銷售的達成,事實上并不是靠員工一個人的能力,團隊協作不可或缺。殘酷、刺激的銷售制度激發員工的個人潛能,造就了兇猛的 Prada 銷售團隊,但讓員工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員工壓力大,流動率偏高。
常駐上海的法國人,奢侈品行業咨詢專家 Emmanuel Hemmerle 告訴記者:“Prada 的銷售比任何其他品牌的人都更強悍。但由于強調個人貢獻大于一切,‘開單’導向鮮明,在顧客看來,他們銷售風格有些勢利。因為不鼓勵團隊合作,在一家店鋪里,員工之間的氛圍有時會非常緊張。”
最新的情況是,隨著奢侈品市場行情轉冷,Prada 也有所改變。發布凈利潤下滑 28% 的年報之前,Bertelli 就已經開始對各個環節親力親為。門店里,Prada 增強對團隊合作的鼓勵,要求員工不僅要銷售,更要會講故事。但 Prada 仍然是業內作風最激進、員工薪資最高的品牌。
盡管被認為存在種種問題、即便今年下滑幅度很大,Prada 每年的銷量仍然是業內一個驚人的數字。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奢侈品市場“黃金十年”,抓住機會有時比精耕細作更有效,誰敢說 Bertelli 的策略不對呢?
Prada 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意大利公司,擁有意大利式的浪漫與性感,也像一個意大利人那樣,激情有余,理性稍欠。在 Prada 發展的歷程中,業績的起起落落司空見慣,公司甚至有幾次瀕臨絕境。
2013 年,對于大中華區的緩慢增長,Patrizio Bertelli 這樣說道:“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步伐并沒有停止,他們出國旅行的數量大幅增加,很多人選擇在美國和歐洲市場購物。”他仍然對中國顧客充滿興趣,并懷有自信。
“比起其他方方面面,我覺得 Prada 在產品方面競爭力很強。Bertelli 對產品簡直就是有種狂熱癥,他太太 Miuccia 也是一樣。曾經在 Prada 工作的人告訴我,Bertelli 也會自己設計產品,他對自己這部分能力非常的驕傲。” Emmanuel Hemmerle 告訴記者。
但也有人說,Prada 雖然有很多新產品,但沒有突破性的。“殺手包”那樣的爆款產品,很久沒出現了。
“他們的決策似乎更應該基于長遠。在中國,需要對高級經理人更多的關注,不僅在招募的時候,更在于在領導力上鍛煉和提升他們,從而打造一個強大的團隊。” Emmanuel Hemmerle 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