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5萬億" 體育產業覺醒 運動服運動鞋都要來了
在北京大學舉辦的一場論壇上,正在發言的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劉建宏,被坐在臺下的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負責人江和平打斷。彼時,劉建宏正在談論2015年來自資本市場各路資金在體育界掠食奪地,卻被江和平反問“樂視都做了什么”?
劉建宏給出的答案則是,樂視體育并沒有參與到資本的惡意競爭中,而是另辟蹊徑,冠名五棵松籃球中心,并升級其試聽系統,打造全新的樂視體育中心。
明年元旦起,樂視體育將正式冠名五棵松體育中心。這是來自國內資本市場的民營企業,第一次以國際化的方式入駐球館;也意味著國內最具市場精神的球館,告別奧運色彩,迎來新的時代。
這是一個屬于資本市場的時代。
2014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打破了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隔閡。體育產業一年以來的變革,也讓其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大陸。
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201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將達到4000億。據測算,若要實現“46號文”提出的2025年5萬億的目標,體育產業產值每年的增速將達到近30%。若要實現體育總局最新提出的2020年3萬億目標,則要保持每年50%的增速。
體育產業如同睡美人,正等待著能夠喚醒他的“王子”。
作為2008年奧運會遺跡,五棵松籃球中心一直是后北京奧運時代里,場館運營的典范。五棵松場館運營方負責人韓立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五年中五棵松籃球中心60%的收入來自冠名和各類贊助,是所有北京奧運會遺留場館中經營狀況最好的場館之一。
五棵松籃球中心的業主方華熙集團,與萬事達方面簽訂的冠名合同實際為“5+3”模式,自2011年起至今年年末為第一個五年,在擁有優先續約權的前提下,沒有與萬事達方面續約,表明五棵松籃球中心與樂視體育的合作更具未來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僅有三家體育場館實現冠名權經營,除北京萬事達中心外,還有上海梅賽德斯奔馳中心,及廣州東風日產體育中心。樂視體育取代萬事達,冠名五棵松籃球中心后,將成為冠名場館設施的第一家國內上市公司。
除去與五棵松體育中心的合作外,早些時候樂視體育還與北京鳥巢文化創意交流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宣布,發起設立鳥巢樂視體育文化產業基金,管理規模50億元。
據劉建宏介紹,冠名五棵松籃球中心只是樂視體育2016年的起點,整個2016年,樂視體育還將陸續發布更多體育方面的投資和規劃。
盡管劉建宏并不認為樂視體育是在掠食,但在競爭者眼中樂視體育投下的巨資,與劉建宏并不欣賞的體奧動力天價版權一樣,都是2015年體壇的“攪局者”。
而2015年體壇的攪局者為數眾多,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不少于40家滬深上市公司在這一年發布了與體育有關的公告,而房地產公司“萊茵置地”更是直接更名為“萊茵體育”。
據馮建中介紹,盡管2015年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按照目前的發展形勢,預計2015年體育產業將基本實現增加值40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可達0.7%,完成“十二五”發展的目標。
馮建中表示,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測算,到2020年體育產業總體規模將超過3萬億,體育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達到1.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體育總局人士表示,如果不出意外,上述目標將寫進國家體育總局的“十三五”規劃。
據馮建中介紹,目前各地方的體育發展規劃已經完成,下一步的重點將是配套完善垂直體系的各項保障性措施和法規。
除資本市場外,地方政府同樣熱衷于對體育的投資,一個重要標志是馬拉松賽事井噴。
中國田徑協會官方網站數據顯示,2015年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馬拉松賽事超過120場,超過200萬人次參與其中,而2014年,上述兩項數字分別為51場和90萬人次。賽事場次與參賽人數均超過去年的兩倍有余。
在“簡政放權”的總體思路下,中國體育總局各分支協會均簡化了審批手續,馬拉松賽事更是最早實現放開審批的項目之一。放寬準入條件、簡化準入程序等行政措施,的確起到了激發民間辦賽積極性的目的,讓馬拉松賽事成為2015年成長最迅速的運動項目。
但在行政管理審批放權的背后,地方政府對舉辦馬拉松的熱情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馬拉松賽事對旅游的拉動,及對城市的推廣能力是地方政府熱衷于此的根源。
2015年寧波舉辦了首屆國際馬拉松賽,其賽道規劃盡數設在寧波舉全市之力打造的“杭州灣新城”。
“我們規劃這樣一條路線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可以通過賽事轉播,讓更多人看到寧波新城區的面貌,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寧波的杭州灣新區,讓更多的參賽者體會到杭州灣新城的建設。”一位寧波市政府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同時也可以拉動我們的旅游業,讓更多人了解寧波這座城市。”
根據“46號文”的指示精神,各地方政府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地方版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規劃。據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介紹,過去一年時間,全國31個省(區、市)已經全部制定了相關規劃,其中所提出的到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目標總值,合計已經超過7萬億,高于國務院“46號文”提出的5萬億目標4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