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 企業如何“走出去”?
中國經濟正在步入高勞動力成本、低增長率、競爭加劇和人口構成改變的“新常態”。有人把這視為挑戰,也有人視此為機遇。
通過將中國主導的創新和高效的價值鏈相結合,成功的企業可利用這種新的環境,把握中國帶來的機遇,建立全球領導地位。
回顧2010年,當時中國的超高速增長全球領先:人們預期的GDP增長率至少在10%以上。不過,彼時中國給人的印象還是一個“世界工廠”,依靠的是低勞動力成本和快速增長的消費者群體,而不是創新。自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的增速開始放緩,2015年GDP增速跌破7%,在壓力之下,企業不得不開始考慮經濟的“新常態”,如資本收益遞減、廉價勞動力資源萎縮和生產率下降(參見圖1)。
另一方面,新常態還包括更加殘酷的競爭,本土品牌贏得市場份額,中國開始“走出去”。
尚不為人關注的一點是,中國正在日益走向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這一點從小米、騰訊、阿里巴巴、大疆創新和百度等先進的技術公司,到分布于中國各地的1500多個科技孵化園,再到正在快速增長的制造機器人供應可見一斑。
競爭格局已經悄然改變,企業要想準確定位未來,需要專注以下四個關鍵環節。
焦點1:成為一個“無情的競爭者”。
在新常態下實現增長不像過去那么容易了。在保持運營效率和掌握本地消費者情況的基礎上,還需要具有“無情競爭對手”的意識。對比西方標準,中國還保持著低成本的業務模式,但正在快速實現現代化;例如,中國已經具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零售電子商務市場。“無情的”意味著要培育一條輕資產的供應鏈,這種供應鏈一方面要專注于本地消費者的細微差別和需要,同時還能夠隨著中產階級的壯大和城鎮化的進程而演變。現有的公司必須樹立競爭意識,挑戰自己的現有模式 ——否則未來將岌岌可危。
焦點2:抓住中國的創新浪潮。
支撐中國的創新引擎不僅僅是技術。在政府的促增長計劃中,一個關鍵的政策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爾尼的“全球創新研究”和“中國最佳創新企業評選”兩個項目都清楚地展示了中國在過去五年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參見圖2):
中國的知識和技術成果數量已經跨入全球前三。
在人力資本及信息和通訊基礎設施上,中國已經超越了40多個國家。
中國的創意成果數量居全球第25位,商業成熟度位居全球第17位。
企業可以依托政府大力推進的創新產業,把握本次創新浪潮。這些創新產業包括:汽車和機器人、交通、新材料和生物科技。另一個關鍵點是,企業要培育既能支持消費者又能改造公司的創新網絡,以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焦點3:把握中國的獨特性,掌握本地化的專業知識。
在未來幾年,中國獨特的人口結構特征將使其成為一個創新“培育器”:生活日漸富裕,到2020年中產階級人口將達到50%;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子商務市場;始終高度相連的消費者群體;以及密集的城市人口。這些特征提供了一個可以對諸多先進商業機遇進行檢驗的快速學習環境,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能源解決方案和城市配送物流等(參見圖3)。
焦點4:準備迎接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
中國一直都在關注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學習最佳的做法并和領導者合作。今天,中國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產業部門都推出了更受本地消費者青睞且價位合理的產品,對那些行業領先企業構成了挑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已經調整了“走出去”戰略的重點——不僅要使價值鏈中的制造業走出去,還要成為多個產業部門的國際領袖(參見圖4)。
近年來,萬達進入了體育和娛樂行業,樂視將自身定位為一個影響消費者的連接者角色,而海爾收購了通用的電器業務并與其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后,正引領中國跨入全球舞臺的下一個高度。跨國公司面臨的挑戰可能已經不是它們在中國的發展,而是如何保護它們在本土市場的份額不被中國這些新興的全球領袖侵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