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體育產業能否成功晉級?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在英國,有 2.4% 的從業人口在體育產業工作;在美國,這個數字為近 400 萬,余額占從業人口的 2.5%,而在亟待發展體育產業的中國,這個數字還不到 0.4%。
按照國際水準,當人均 GDP 達到 5000 美元時,體育產業會出現 " 井噴 " 態勢。目前中國人均 GDP 已達 8000 美元水平,人均體育消費額卻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一語中的。
果然,2017 年,中國體育開始爆發,據票務平臺的數據顯示,在售項目成交張數方面,相比去年,2017 年的體育賽事出現 480% 的增長,成為低迷經濟中的一道耀眼的風景。
與此同時,據京東銷售數據顯示,在各種消費品類當中,體育品類是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從 2013 年至 2017 年一直保持 100% 的銷售增速。似乎,人們對于體育賽事的熱情一夜之間被點燃,然而,真實的體育賽事后的背后的故事怎樣 ? 體育產業又是怎樣的發展現狀呢 ?
奔跑吧,憤怒的公牛
在《跑男》等體育娛樂真人秀的帶動下,中國的體育產業如同憤怒的公牛,開始爆發了。再加上 2015 年,中超將其 2016-2020 年的版權以 80 億元出售之后,體育賽事以及相關行業都開始升溫。
比如,與中超相關的聯賽俱樂部的運營管理和商務開發、整個聯賽的信號轉播、節目包裝制作、球隊場館票務以及周邊商業地產的運營管理、再有,就是和聯賽、俱樂部、球員在游戲、電競領域的結合和延伸等等。
而除了足球之外,其他諸如登山、遠足、滑雪等戶外消費也逐年走高。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2-2014 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分別為 9500 億元、11000 億元和 13575 億元,各年實現增加值 3136 億元、3563 億元和 4041 億元,占當年 GDP 比例分別為 0.60%、0.63%、0.64%,體育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達到 19%。
而如果按此兩位數的復合增速發展,2025 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 5 萬億。
而且,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與國外差距明顯——美國體育產業在 90 年代后體育產值已達到 631 億美元,超過了同期石油化工業、汽車業等傳統重要行業,并每年保持著 10%-15% 的高增長,我國目前的產值僅是美國 30 年前的水平。
在美國、法國等為代表的體育強國,體育產業占 GDP 的比重均達到 2.5% 以上,全球平均水平亦達到了 2.1%,而我國該比例僅為 0.6% 左右;從人均消費的角度看,根據 NDPGroupInc. 的《全球體育用品市場規模調查》數據,我國人均體育用品消費僅為 16.9 美元,僅為美國的 1/17,差距較大,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更重要的是,國家相關政策一直在傾斜及鼓勵—— 2016 年以來,國家陸續發布以《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為代表的等多項政策與意見規劃,對體育產業的規模、結構和重點行業等做了進一步具體的部署,規劃內容基本符合之前的草案預期。規劃要求到 2020 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 3 萬億,從業人員超過 600 萬,占 GDP 比重達到 1.0%;調整產業結構,體育服務業占比超過 30%;體育消費額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過 2.5%。
最終,在體制改革紅利交叉行業發展,以及規模化、專業化的背景之下,體育產業終于在壓抑了多年之后,開始如憤怒的公牛般開始奔跑。然而,晉級并不是那么容易。盡管體育產業發展蓬勃,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看起來都有機會,然而,與國外相比,中國處于中下游產業鏈上的現狀卻是令人尷尬不已。
在體育產業復雜的產業鏈中,賽事運營才是核心。然而對于賽事運營方面,除去國內外屈指可數的幾個頂級賽事之外,國內的體育行業似乎很難再有影響力的 IP 出現。
以近年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的寧波來講。在寧波,由于體育競賽不是頂級賽事,因此很難獲得大眾的關注,再加上受制于國內體育產業的大環境,因此,寧波部分賽事的大部分主辦者都甚處于 " 虧本辦比賽 " 的境地。
比如籃球職業聯賽,包括八一男籃在內的眾多職業籃球俱樂部均處于虧損狀態,盡管每個賽季常規賽的場次增加到 38 場,但八一男籃 4500 個座位的體育館上座率一般不超過 8 成,聯賽外圍的衍生產品仍處于待開發的狀態。八一女籃的情況也比較類似,女籃比賽的上座率相對于男籃職業聯賽來說更加偏少,媒體關注度更低,市場化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俱樂部實現盈利的難度很大。曾在國內多次獲得乒超聯賽總冠軍的寧波海天已在 2016 年上半年聯賽結束后退出了乒超。
{page_break}而從政策方面,根據實際情況來看,體育行業在不同層面存在扶持政策落地困難的問題。據 GPLP 君調查顯示,國家層面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很支持,然而地方層面對中小體育企業的引導和支持則相對欠缺,政策指定的方向跟本地市民需求脫節。
寧波只不過是全國的縮影,大環境不改變,賽事發展不起來,猶如江河浩蕩斷了源頭就會枯竭,離開了上游產業鏈的體育用品行業則難以持續。
中國的體育產業能否成功晉級 ?
與歐美體育服務業占據 70% 體育產業相比,中國的體育產業機構多少有點另類,中國的體育產業基本以體育用品及衍生產業為主。不過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據艾媒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網民對賽事觀看有較大的需求,其中觀看電視、網絡、現場賽事的占比分別為 60.0%、48.3% 和 46.7%。
體育媒體和體育營銷作為體育產業鏈的重要變現環節正在逐步崛起,據悉,在英超的收入結構中,就有 46% 的收入來自轉播權,30% 來自商業贊助,門票及衍生品銷售收入占 24%。然而,在這幾方面,中國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且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體育科技也開始隨之而上。關于與運動相關的科技產品,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手環、跑步鞋墊、心率貼還是體征檢測、耳機、VR、人臉識別和動作捕捉技術以及移動直播等等都開始伴隨中國整體科技環境的爆發而火爆一時。
假如說是個體育發燒友的話,國外相關的高科技類的體育產業及器材也可以引進,如果說互聯網行業可以快速復制及擴張的話,那么,想一下,體育產業結合科技,其其中蘊藏的巨大空間或許并不比互聯網行業小。
還有一個群體是女性群體。目前,在中國體育市場上,還沒有一個關注女性運動及健康的產品,包括社交產品出現。然而,根據歐美體育市場的發展規律,在過去十年當中,女性體育用品消費正在以每年 17% 的速度告訴增長。包括阿迪等巨頭都在如何研究開發女性市場,提升女性的消費比例。
而無論是女性服裝還是女性的健身房、訓練方法和課程、專門的女性賽事 IP,以及運動健康的線上社交產品,女性運動都是一個剛剛興起的朝陽產業,值得創業者及投資人仔細挖掘。
最后,無論是 90 后及 00 后熱衷的電競產業還是 2B 市場的企業健康和體育服務,體育產業的投資機會都毋庸多言。
只不過,中國要想成功晉級的話,需要創業者做的有太多工作。比如,作為重要的健身器材制造國家,其實國家在健身器材消費市場病沒有爆發,中國人普遍沒有健身習慣,如果改變的話,這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過程。
雖然國健身器材行業年銷售額由 2006 年的 175 億元增長至 2014 年的 324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 8%。然而,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家庭平均每百戶中僅有 4 套健身器材,普及率尚不足 5%;截至 2014 年底,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健身俱樂部數量僅有 3,600 余家,尚不到美國健身俱樂部數量的 1/10。
中國制造的健身器材大部分僅僅是制造出口而已,轉型升級成品牌企業具有一定難度。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全球健身器材市場達到 95 億美元左右,中國制造占比約為 53% ——從 20 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國家。但由于核心技術、品牌運作能力以及銷售渠道的缺失,大部分國內健身器材廠家目前主要仍以貼牌代加工方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占據產業價值鏈的生產環節,附加值較低。
而國外諸如 ICON、Life Fitness、Precor、Technogym 等品牌則占據全球 70% 的市場。從國際市場看,全球健身器材產業的集中度較高,主要品牌 ICON、Life Fitness、Precor、Technogym,占據全球 70% 的市場。
在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系,盡管中國未來健身行業發展帶動的市場增量頗為可觀,然而受制于惡性競爭,人才缺乏,技術落后,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等因素,國內自主品牌怎么吃下這口大蛋糕依然障礙重重。
鯉魚跳龍門,哪有那么容易。然而,跳過去,這就是機會。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