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是下定決心背水一戰的剎那
從1995年回國創業到現在,劉建亞一直異常忙碌。最近剛剛參加完在北京舉行的世界華人生物學家大會,馬上又飛到美國談項目合作事宜。
身為天津泰達華生生物園CEO,劉建亞博士看上去儒雅平和,但交談時顯現出來的思維縝密、反應迅速,給人更深的感覺是:這是個一旦有準備就會開始行動的人。
劉建亞的簡歷離開不“生物”二字:1984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生物系,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1986年至1991年,先后在加拿大康克迪亞大學和麥吉爾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加入加拿大魁北克實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任研發部主任;1994年創建加拿大PDF科學技術有限公司;1995年回國創立天津比特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這是第一家留學生自己的生物技術企業;2001年帶領20多位海外生物學人在天津創建泰達華生生物園。
目前,以生產快速診斷生物制劑和生物營養品為主的比特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大省、區、市,產品品牌在家用自測的領域已具有相當的影響。而目前華生生物園入園的企業近20家,在談項目有20多項。預期2005年入園企業將達到60家以上。
“‘萬事開頭難’。無論是在哪一個行業,從零開始總是最困難的。創業之難莫過于創業者下定決心背水一戰的一剎那。為了這一剎那,可能要準備數年。對于有諸多生存與發展選擇的人來說,這一剎那甚是困難;而對于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創業好漢,這一剎那不會給你太多的時間去思考。每一個創業者不論成功與否,都會有一段故事讓人心動。創業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是一個艱苦跋涉和孤獨的旅程。”劉建亞總結自己的創業經歷時充滿激情。
風險投資家說“你們是行尸走肉”劉建亞的想法是“我偏偏不信這個”
“創業之先選定自己的創業方向與目標,制定一個商業計劃是第一個難關。接著是找到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更加困難的是如何按計劃實現最初規劃的方案和預期的目標。許多創業者在未達到第一目標時已耗盡了資源。”劉建亞這樣總結自己的創業體會。
比特菲是劉建亞回國后與合伙人共同創立的第一家公司。回想創業初期,劉建亞覺得每一個步驟都很艱難。從制定計劃,融入第一筆資金,到開發出市場所需的產品,最終讓顧客接受產品,并確保贏利,這個過程需要有足夠的現金流及人力資源,同時需要創業者24小時的全神貫注。每一個過程中,市場上是否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或替代技術與產品,都足以讓創業者的每一個細胞均處于亢奮狀態,每一個環節也都可能讓人犧牲。
他說,正是這一艱難的創業過程,才讓他深刻體會到了從概念構思、可行性分析、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人員招聘及團隊構建,一直到建立企業文化、進行品牌宣傳等不同階段的酸甜苦辣,才切實明白了“萬事開頭難”的真諦,才真正理解了創業者的艱辛,更是體會到了不管準備得多么充分,總是不能完全按最初設想實現計劃目標。
劉建亞還記得1995年前后,也就是他剛剛踏上創業之路不久,在一次高科技項目風險投資推薦會上,加拿大的一位風險投資家說的一句話―――“你們是行尸走肉”(Youarelivingdead)。
這讓劉建亞十分震驚。這位投資家還說“你們注定會失敗”,因為統計表明高科技企業3年創建期的存活率只有1%左右。劉建亞身旁的一個創業成功者當即說:“別聽他們的,別指望他們會給你錢,要依靠自己闖過難關。”
劉建亞當時的想法是“我偏偏不信這個”?;仡櫮菚r的情景,他說:“我今天還很幸運地活著,而且看到了前面一片美好的曙光。對于創業者而言,相信你自己能夠成功,你一定會成功。”
知名教授說,你們大部分會大敗而歸劉建亞反而認為是一種機遇
提起為什么當初有回國創業而且組織團隊共同創業的想法,劉建亞說,十幾年前在海外工作、學習時,看到中國有那么多留學生在每個專業上領域做得都不錯,總覺得有一天把這批人組織起來,一定能從產業發展方面為國家做很多事情。于是在2000年,包括劉建亞在內的20名留學歐美的生物學博士,從各國而來齊聚天津,開了一個國際生物學研討會,為華生生物園創建打下了基礎。
但是創業在任何國家都是困難的,創建高新技術企業更困難。統計數字表明,新創建的企業3年內90%會失敗,而其中的高新技術企業3年的存活率只有1%~2%左右。
曾有一種說法,認為海外學人回國創業的成功率低于國內創業者的成功率,由此認為海外學人不適合創業。劉建亞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片面的。
他分析說,海外學人歸國絕大多數創建的是高科技企業,其成功率本來就低于創業的平均水平,更何況沒有人真正地研究和統計過,在高科技企業中,海外學人創業者與國內創業者成功的比例孰高孰低。
十來年的留學工作經歷,讓劉建亞時常有緊迫感。因為新經濟在歐美崛起,留給華夏兒女的機會不多,中華民族能否復興,將取決于我們國家能否抓住這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時機,即在IT業、BT業、環境工程和新材料業能否大有作為。
1995年回國后,恰遇生物技術企業發展低迷時期。1998年,一位生物學知名教授在一次企業家研究會上說:“你們學生物技術的,從海外回來創業,大部分撞得頭破血流,大敗而歸。”聽了此言,善于面對挑戰的劉建亞反而認為是一種機遇,于是萌發了第二次創業的念頭,即創建一個生物技術專業化園區,創建一個可供更多人創建生物技術企業的共用平臺,降低創業門檻,通過提供創業咨詢和共同平臺及全方位的服務,縮短生物技術企業創建和發展的周期,以期提高生物技術企業的存活率。當然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投資機會。
劉建亞當時的想法是,也許泰達華生生物園會成為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指數。但他深知搭建這個平臺,這個生物技術專業孵化器,會遇到一系列困難和障礙。
每一個生物技術企業在啟動時,一般都要投入兩三千萬元人民幣,均需要經歷3至5年的研發階段。如果是生物制藥企業,這個時間可能會更長,投資要求更大。而且生物技術創業的技術門檻普遍比IT產業高,人才門檻也普遍高于IT產業,一般情況是,從事生物技術的人研究生畢業后至少需要有5到10年的實驗室工作經驗,才可能具有產品開發的能力。而此時年齡均已超過35歲,上有老,下有小,是負擔最重的時候。
所以劉建亞堅持認為:我國要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生物技術產業,需要建立一批設施完善的生物技術園區,以保障和提高創業者的成功幾率。
這個模式適用于許多產業。
從夢想成為科學家到經營實業中國缺少的是高智商的企業家
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曾讓當年讀大學的劉建亞對科學有許多幻想,包括夢想成為一個科學家,但現在的他卻在實實在在地經營企業。劉建亞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眼界開闊了。
從1987年起,劉建亞就在加拿大當留學生學聯主席??戳嗽S多東西,有了比較,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國到底缺什么?他的結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國家不斷富強,中國將來不缺少科學家,缺少的是既懂技術又懂專業的高智商的企業家。
于是他舍棄了加拿大的公司,回國創業。
他說自己在跨出第一步的時候,并沒有預想到會有這么多困難。但是闖過來之后,有一點感受尤其想告訴想創業的人:不要瞻前顧后,要想擁有事業上感到滿足的一天,那么起碼,今天要敢于下決心跨出這一步。
劉建亞不承認自己是成功者,只是認為自己是下海游泳比較早的一個幸存者,并且深知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面臨被拋在后面的危險。
他說,創業是創業者個人的升華。一個優秀的科技工作者未必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科學追求的是發明、發現和完美地回答出為什么,而企業追求的是為顧客提供完善的產品、滿足顧客的需要。最先進的發明未必能轉化成生產力而使企業成功,生物技術創業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在劉建亞看來,每一個準備創業的人必須做好兩個方面的心理準備:第一個是你會永遠都需要錢、需要資本。這個問題能不能良好地解決關乎生存;第二個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團隊。
華生生物園建立后,劉建亞一直在積極呼吁建立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政策,已經組織了兩次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與人才強國戰略研討會,探討呼吁出臺產業政策是重要的議題。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崛起,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劉建亞說,這需要國家盡快制訂相適應的產業扶持政策、優惠的稅收政策和投融資政策;需要國家建立生物技術產業基金,作為種子吸引、牽動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更大投入中國的生物技術企業;需要全民更深入地了解生物技術產業革命的意義和將對人類生存與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需要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領導共同創造一個更適合生物技術企業創業的環境,讓一批從事生物技術產業的企業家脫穎而出。
經過近3年的發展,泰達華生生物園已完成了不同面積的實驗室、創業單元的建設,中心實驗室平臺,還擁有了6個中試基地。劉建亞說目前最大困難是理順在第一個階段發展過程中的現代企業結構,在步入第二個發展階段之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華生生物園正在經歷企業重大改組和生物技術專業風險投資基金募集的過程,在今后一至兩年內將推出第一家境外上市企業。“創業令人陶醉,可讓你高歌一曲,可讓你跳起歡樂的舞步,也可讓你經歷徹夜不眠的痛楚和背叛的傷害。一次次你會走向成熟,更加堅強,更加斗志昂揚。你的思想會更加敏銳,洞察力更加深邃。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創業者最美妙的體會。”劉建亞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描述創業的心理歷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