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須知的五中智慧
企業家天生就是一個多憂多慮的群體。
對眼下中國企業家嚴重的安全感缺失或焦慮問題,要如何看待,如何應對,社會上出現了四種意見,每一種都充滿了智慧,又不無缺憾。
前四種智慧
最廣為人知、最具影響力的,是勸企業家們“在商言商”,不去做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去碰那些碰不得的東西,以免自尋煩惱,自找苦吃。這其中包含的智慧是明顯的:聰明人應該知道,什么是給定的,什么是可以改變的。不去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人將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這當然不是企業家的性格。努力去改變不能改變的,輕則勞而無獲,很累很失落,重則雞蛋碰石頭,粉身碎骨。但是,如果有石頭找上雞蛋,又當如何?如果雞蛋最怕的是石頭找上它,“在商言商”所包含的智慧,不能給雞蛋帶來安慰。
因此,就有了第二種意見,主張積極應對。這種意見主張,企業家們應該互相支持,集體發聲,伸張正義,具體比如成立些救助基金,準備在金融案件中進行賠償,換取更好的判決結果。還可以在案件審判過程中表明態度,據理力爭,據說這種努力對吳英案件的改判,對挽救吳英的生命,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一主張包含的智慧是,有聲音好過沒聲音,集體的聲音好過個人的聲音。但是,如果對方執意不聽你的聲音,甚至連你發聲音的機會都不給,又怎么辦?不是有人連家屬見面的機會都沒給,就被執行了嗎?
第三種意見很有少說多做,或只做不說的特點,它主張企業家可以用腳投票,離開給他們帶來煩惱的多事之地,去尋找安全的樂園。有一部分企業家,已經踐行了這一意見,或正準備踐行之,形成了一股所謂的移民潮。初到國外,新移民們非常放松,由衷感嘆:環境真優美。不幾日,不少人開始感嘆:日子好清靜。時間長了,更多人感嘆:生活好寂寞,內心好凄涼。故有潛逃國外的經濟犯,被抓后遣送回國,反倒感覺心里踏實,松了口氣。
第四種意見,也是學者們最熱衷的,則是就企業家的安全感問題,談法治如何保護個人權利、個人財產、個人安全,解釋法治所保障的權利如何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這倡導法治的第四種意見,充滿真知灼見,使人對法治充滿憧憬與向往。具有諷刺性的是,對法治的普遍認同,反使得再多講這個觀點顯得乏味。
除了這四種智慧,還有第五種智慧,鮮有人講到,尚未被充分認識。
第五種智慧:共生共贏原則
第五種智慧的內涵,可用12個字來表述: 識大體,度分寸,謀共生,求共贏。其中識大體是基礎,度分寸是方法,謀共生是最低目標,求共贏是最高目標。這個智慧,可以簡稱為共生共贏原則。{page_break}
共生共贏原則的核心思想,是企業家們要在客觀現實地認識自己身處環境的基礎上,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穩重妥善處理好身邊的各種矛盾,維系利益格局的良好平衡,謀取與其他利益群體,特別是強大利益集團的共生,爭取各個利益群體的共贏,在共生共贏的大環境和小環境中,使自己獲得安全與安寧。
何謂識大體?就是要認識環境。要承認,眼下力量對比和利益關系的格局,是歷史形成的,是給定的。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試圖超越甚至打破這個格局,去獲取更多的利益,則自身危矣。
比如,你若無依無靠,憑什么擁有巨大的財富?怎能不讓人眼紅?怎能不讓其他利益集團對你垂涎三尺,虎視眈眈?
講到利益集團,一些人天生反感,這些人充滿正義感,大力鞭笞利益集團阻礙改革,侵犯企業利益的種種劣跡。但若理性分析,應該看到,企業家也是利益集團,在爭取利益的大游戲中,大家遵循的其實是對等的規則。你會盡己所能為自己謀利益,其它利益集團也會,差別只是誰有何能。A通過手中權力拿走B的利益,令B氣憤不已。B也在想方設法,比如通過改革,要拿走A的權力和利益,A對此也一定會殊死抵抗。革命也好,復辟也好,改革也好,倒退也好,無論進退輸贏,大家都會精疲力盡,心力交瘁,甚至更慘!
不要問權力和財富從哪里來,不要問擁有財富和權力的是誰,只要知道,擁有財富和權力者,一定會竭盡全力去捍衛它!想要少些焦慮的人,是否應該避免去玩那利益集團之間爭權奪利、你死我活的游戲呢?
怎樣才能避免與天奮斗、與地奮斗、與人奮斗帶來的無窮焦慮?怎樣才能避免大禍臨頭,才感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識大體者,做人做事,“當初”就應該拿捏好分寸,始終堅持在各種利益之間尋求良好的平衡。識大體者,每走一步都要問,自己所作所為,所得所失,對他人意味著什么,有沒有打破各利益集團,特別是強大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識大體者,做事賺錢,應該堅持一個原則:尊重現實,講求平衡。這意味著,當你得到的比別人少很多時,你必須心安理得地承認和接受;當需要將自己已經得到的再讓出去時,你還得心安理得地承認和接受。
第五種智慧,與前面所說的四種智慧,并存互補,互相并不排斥。
提倡在商言商,就是勸告企業家要度分寸,與其他利益群體謀共生。但是,即使在純粹商業領域,也要了解權力和利益格局,注意保持合理的均衡,避免嚴重的利益沖突,這樣才能避免引來石頭專找雞蛋。
想換換環境的,用腳投票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無論走到哪里,識大體、有分寸都是少不了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