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與霸術:企業管理中的“陽儒陰法”
順著王永慶的故事脈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一生的行事風格充分反映出儒家“反求諸己”的人文精神。他從母親的身教中學到“勤儉樸實”四個字,并且以此作為經營企業的圭臬。在待人處事方面,他表現出的是儒家傳統“推己及人”的厚道;在管理企業方面,卻將法家管理的精髓發揮到淋漓盡致。他為“陽儒陰法”的策略管理提供了極佳的范例。
從儒家的修養理論來看,“勤儉樸實”反映的正是儒家倫理的核心價值。“勤”是“盡己之性”,“儉”是“盡物之性”,“樸實”則是“素樸實在”,是“誠”的體現。王永慶正是從“盡己之性”、“盡物之性”、“盡人之性”三個層面來實踐儒家智慧的。
“勤儉樸實”是王永慶的座右銘,他在經營企業時也以此自勉,并以此要求員工,從而形成了臺塑的企業精神。從王永慶進入塑料業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盡己”的功夫以及凡事“盡己”的人生態度,他用儒家“格物”的精神,下苦功學習,僅用一年就從塑料工業的門外漢變成此間行家里手。從王永慶對股東利益的保護中,我們看到他的誠。從他的節儉習慣和對細微末節追根究底的作風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盡物之性”。
考察臺塑建立制度的經過,我們可以說王永慶是用中國法家的“術”在實踐儒家的“道”,具體反映在以下五點:
第一,不得抄襲。王永慶認為必須要依自己所要走的“道”,探索“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來制定規章制度。第二,自行摸索。王永慶認為這樣做初期速度比較慢;可是如果用心勤勞,不斷求進步,最終必能融會貫通。第三,經營者參與。企業的經營者必須對管理所牽涉的繁雜事務逐一深入檢討,點點滴滴累積經驗,管理制度才能逐步建立起來。以上兩條與韓非子說的“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如出一轍。第四,執行單位的參與。各種管理制度必須落實到各事業單位去執行才能產生效果,這樣經營者才能真正做到“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第五,這樣建立起來的制度,有錢也買不到。對企業而言,機器設備與技術都買得到,唯獨管理制度是有錢買不到的,而這正是韓非子所說的“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
企業管理中的陰陽均衡也反映在“義利之辨”上。王永慶提倡“義利合一”,展現在其經營哲學上,就是一面采取壓迫式的壓力管理,一面采取誘導式的獎勵管理,以徹底執行管理制度與公司決策。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王永慶認為,做人應該強者扶助弱者。為此,他在1960年代為幫助貧困家庭的子弟讀書建立了明志工專,在1970年代中期開辦了以中低收入者為對象的長庚紀念醫院,還借助環保科技在臺灣建立了廚余回收系統,使垃圾變成“黃金”。
王永慶一直認為臺塑的管理制度是“公共財”,因此他樂于把多年經營臺塑的經驗跟大眾分享。然而,自他去世后,臺塑偏重于在技術層面傳授他的管理制度,卻忽略了其精神層面的意義。面對王永慶過世后臺塑事故頻發的困境,臺塑管理層也許應該思考如何重振“盡己”的人文精神,來恢復整個組織的“陰陽均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