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服裝秋冬新品“漲”勢很兇
“衣服價格年年漲,今年漲得特別兇。”剛剛結束的七天長假,讓愛逛街的市民陳女士頗覺無奈和心寒。
十一那天,瞅準很多服裝品牌和購物商場有較大力度的打折促銷,陳女士邀上好友上街購物,兩人的目的簡單明了:一件短款風衣和薄款外套。在中皇城逛了一圈,兩人分別鎖定目標,然衣衣吊牌上的標價讓她們的心涼了半截。 “標價2298元的短款風衣,即使是 "買600減100",還要1998元,而在去年,類似的款式絕對不會超過1400元。” “我也覺得沒道理啊,一件薄薄的棉服外套,就算它是國內一線品牌,可定價1800多元呢,這個品牌我一直在買的,知道現在物價在漲,可也沒見漲這么離譜??!”一見面,談起這次購物經歷,倆人向記者大吐苦水。
向記者感嘆服裝價格太高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市民張先生說,他在八一路步行街相中一件國內某高知名度品牌的羊毛大衣,標價3980元, “這可是我一個月的收入,而去年類似的款式才3000元出頭,真是漲得夸張。“想買條秋冬穿的毛呢裙,但一看價格牌,大部分都是標價1000元以上。記得去年買了一條,標價800多元,我都是等到打5折的時候才舍得出手。” 李女士抱怨說, “漲得這么厲害,不打5折我是不會出手的。”
今季服裝價格 “漲得利害”,消費者的敏感發現也在記者的調查中也得到證實。在服裝品牌較集中的友誼中皇城、八一路、興隆步行街,記者看到,去年普通品牌的衣服價格基本還是以三位數為主,而今年秋冬款標價上千元已比比皆是。一位品牌代理商坦言,他們這一季的秋冬裝價格平均比去年上漲了20%左右。 “某些品牌女裝的漲幅甚至在60%左右。” “我們品牌服裝也調整了價格,根據不同品種,單價上調幅度大約10-20%。說實在的,硬性成本,如原材料、用工成本上漲是眾所周知的,廠家出貨價漲了,我們要維持品牌的形象,又要保證一定的利潤,所以自然也就漲了。”在興隆興行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運動裝品牌經理表示。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品牌成衣價格暴漲?在采訪中,銷售商幾乎眾口一詞:原材料、用工成本提高了,拿貨價高了,不得不漲價。而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成本增加不足以構成漲價原因的全部。一業內人士分析,近兩三年來,服裝企業的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確實漲了30%左右,但據他了解,服裝的出廠價最多占標價的30%。 “標價的1/3是屬于廠商的,但即使是這1/3,廠商也可實現50%左右的利潤,也就是說,一件服裝,只有標價的1/5~1/6是成本價。在進入品牌代理商階段后,價格開始大幅飆升,另外1/3自然屬于批發商或代理商,銷售終端則占據最后的1/3。”至于品牌代理商和銷售商的漲價動機,他認為硬性成本固然是一方面,但也不排除銷售商們自抬身價、自欺欺人的心理因素作崇。 “近年來,國內服裝品牌爭相走高端路線,不管服裝的品質怎樣,先把價格抬上去再說,認為價格高了,檔次自然也高了。當然,這與購物商場和消費者直接間接的影響不無關系。現在,為了拿到更多的進場費和扣點,實現更高的利潤,商場更加青睞定價高的高端品牌。而消費者呢,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越貴的越搶著去買。”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漲價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位業內人士認為各品牌競相漲價只是弊大于利。 “品牌服裝并非為生活必需品,況且這些品牌針對的消費人群無一例外都是中產階層,而這部分人對物價升降是較敏感的。漲價的結果,無疑使營銷難度加大。一方面,品牌跟隨通脹通過提價來穩定或提升品牌檔次,同時,由于通脹的緣故,消費下降,又需要加大促銷力度來努力擴大銷售量。這注定要成為一對矛盾。”誠如他所言,在一些價高的品牌店和商場,記者看到,逛店的消費者明顯稀少,盡管柜臺銷售人員不愿意透露銷售情況,但他們無奈的表情和要 “更加努力”的表白,說明了價量同增絕非一件易事。
面對新一輪的漲價潮,除了憤憤不平的幾句抱怨,絕大多數消費者表現冷靜。 “價格高了就少買幾件唄,要穿暖和穿好看,不一定非得買知名品牌。況且可以到網上購買,價格比實體店低多了。”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說法。一位消費者坦言她已經幾年沒在品牌實體店買衣服了。“每次逛街試衣服時,如果滿意我會記下款式和尺寸,在網上一搜,多得是,錢也省下不少,何樂不為?”在實體店逛,在網店上買,對于那些抵制不住漂亮衣服誘惑,又不愿過度增加扮靚成本的消費者來說,這固然值得一試,但記者提醒,一定要多長個心眼,選擇信譽好的網店進行消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