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滯銷價格縮水近四成 秋冬棉質服裝高唱漲價凱歌
自今年3月份以來,由于諸多秋裝上市,細心的消費者不難發現,大多品牌純棉產品的價格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出現了明顯的上漲趨勢。
許多消費者對此深感困惑,致電記者求解。帶著消費者的疑問,近日,記者對紡織服裝市場進行了走訪。
棉花滯銷價格縮水近四成,秋冬棉質服裝高唱漲價凱歌
進入十月,不少消費者購買秋冬服裝的時發現,今年的秋冬裝中凡是標注有“純棉制品”字樣的,價格都在悄然上漲。據物價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與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純棉秋冬裝價格普遍上漲10%-20%左右。記者走訪時發現,有不少消費者都感慨,現在市場上低于1000元的純棉大件冬衣很難買到。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期棉制品原材料——棉花的價格持續下跌。根據中國第一紡織網最新統計顯示:與去年全年棉價一路飆漲的態勢不同,自從今年3月份,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達到10年來同期的最高值——每噸漲到31241元的價格后,便開始了持續下跌。數據顯示,8月4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級)顯示的棉價為19716元/噸,同比跌84元,不但已經跌破有關方面公布的新年度19800元/噸的收儲價,而且與今年3月份相比,跌幅達到36.9%。
“從目前的紡織服裝市場的行情來看,可以說棉制品原材料價格每天都在下降,但是市場上銷售的新裝棉質秋冬裝卻并沒有降價,也沒有打折,像我們這個品牌與去年相比價格還漲了近20%。”10月22日上午,記者走訪煙臺市南大街服裝市場時,針對純棉制品價格上漲這一現狀對一家品牌服裝店的銷售人員進行了采訪。對此問題,該銷售人員給出的解釋是,對于品牌服裝來說,服裝的市場銷售價格已經不能單純用原材料的生產成本來衡量,產品附加值更多由品牌和品質來創造和保證,因此原材料的波動對其影響不大。
“雖然作為純棉服飾制品的原料的棉花價格下降了,但是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中,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貸款利率上調等,這些不爭的事實擺在企業面前,不僅影響了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所以說,面對錯綜復雜的市場因素,原材料的價格只是影響服裝成本價格的一個因素,并不代表全部。因此,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純棉服飾價格上漲是不足為奇的。”10月22日下午,記者致電鄭州某知名服裝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就純棉服飾價格上漲這一現狀進行了采訪。得到的答案與上文對棉織品市場上銷售人員的解釋相似,
消費者與紡織企業雙雙“棄棉”
其實,在棉花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并非摻雜了品牌效應、附加值等因素促使了知名品牌的純棉服飾市場銷售價格上漲。記者走訪煙臺市以服裝批發為主的三站市場時,發現無論是大型的批發門市,還是個體的服裝店鋪,其經營的商品凡是與棉花有關的棉制品,如床單、被套、布料等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在該市場內某家商城二樓的一家制衣攤位上,經記者詢問發現,就連普通的白棉布每米都較去年上漲了5元左右。一位經營布匹生意的老板告訴記者,現在做衣服的成本都有所增加,很多純棉制品的忠實老主顧過來扯布,一聽又漲價,就無奈的選擇了放棄。
對于紡織企業來說,從之前棉花價格翻著倍地持續上漲,到現今打著滾兒地不間斷下跌,相關棉制品紡織企業著實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今年以來,由于棉紗的需求銳減,棉價已經大幅跳水,但并未吸引廣大紡織企業大量購入棉花等原材料,相反許多企業紛紛選擇了“棄棉”。一方面,由于去年棉紗最高價曾達到每噸40000元左右,許多商家去年儲存的棉花現在拿出來都是虧本在做,讓不少服裝生產企業著實“肉痛”了一把,損失慘重。再加上,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經營環境,國內許多企業為了生存起見,開始將目標放在了出口上。因此,國慶期間,中國致力出口的紡織企業均補貨較為積極。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9月,我國出口棉花25.27萬噸,較上月增加4.57萬噸,增幅22.07%;同比增加5.19萬噸,增幅25.9%。然而,與此相應的是,國外許多紡織企業迫于經濟不穩定及成本的壓力,紛紛開始縮減和放慢棉花采購速度,國外訂單轉移趨勢愈發明顯。據中國國家工信部的調查,1-5月美國從全球進口棉制品數量同比下降6.1%,其中從我國進口棉制品數量下降13.4%,從越南、孟加拉、印尼進口棉制品數量分別增長9.4%、9.1%和10.1%。國農業部(USDA)預計本年度美棉進口為333萬噸,為2000年1月以來最低。可以說,訂單減少的境況還沒有緩和,流動資金不多,進原材料自然也不會太多,有的企業為了降低損失,甚至選擇了“棄棉”。
另一方面,對國內棉制品紡織企業而言,目前的價格雖然基本可以接受,但弱市下出于謹慎卻不敢過多采購,只能以隨用隨買為主,摻雜“化纖化”的原料配比繼續增大。再加上之前一漲再漲的棉花原料迫使許多企業降低了對棉含量的要求。目前一些紡織業,尤其是一些對外貿易企業里,現在接到多是棉混紡面料、化纖面料等為主的單子,純棉的越來越少了。連用棉最多的T恤,也在逐漸用人造棉或者棉滌混紡替代,這樣的成本就可以降低不少。
可以說,目前國內中小紡織企業一半是主動,一半是被迫的“棄棉”現象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期貨“遙控”棉價起落 賣家也是受害者
“由于服裝生產和銷售的周期不同步,即使棉花價格再降低,服裝價格也不會隨之就降,其實還是棉花價格下跌惹的禍。我們也賺不到多少錢的,主要進價就很貴。這樣一股腦漲價,買的人變少,對我們來說壓力也很大。”對于純棉服裝制品價格普漲,一些服裝經銷商說出了他們的看法。某童裝經銷商解釋說,“一般秋冬的衣服早在春夏之初就已經生產,當時正逢3月棉花價格飆升,所以就導致了現在衣服價格增漲。像如今廠家都已經在生產明年的春夏新款了,明年春夏款衣服也許能出現小幅下跌。現在的棉花價格走低有可能會影響下一季衣服的價格。這樣的周期一般是半年。”隨著大部分企業庫存的高價棉在這批秋冬裝的生產中用完,部分業內人士預測,明年春裝或將出現降價潮,降價幅度在30%左右。
此外,物價部門有關專家分析,此次棉質冬裝價格普遍上漲,除了棉價本身的波動外,服裝行業本就有整體調價的趨勢,他們還面臨著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店面柜臺租金上漲等情形,適度調價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還應該指出,有部分“炒期貨”的大股東操縱棉花價格,惡性拋售也是此次棉質冬裝價格上漲的誘因之一。
令人慶幸的是,針對棉價暴跌這一現狀,中央很快就采取了補貼惠農政策。以陜西為例,中國農業銀行撥款2.8億扶持陜西2011年度新棉收購工作,輔助當地監管部門及早做好收購預測,幫助散戶積極籌措收購資金,確保棉花收購信貸資金及時、足額、平穩、有序供應。確保棉農“棉出手、錢到手”,保護廣大棉農的根本利益。截至目前,2.8億元棉花收購資金已經全部籌措到位。而且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嚴冬來臨,棉花傳統旺季也即將到來,這些因素對棉花價格都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棉價繼續大幅走跌的可能性比較小。因此,目前服裝業內諸多人士均寄希望于新年度的國家收儲計劃,只要國家的政策到位,棉價跌勢有望回升,這樣一來,服裝市場市場將結束在尷尬的境地徘徊的現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