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主要紡織產品行情分析
2011年4季度,國內紡織市場總體來講景氣度不高,成交量稀少,多數產品價格呈下滑趨勢。主要紡織產品如純棉、滌棉以及人棉產品行情與3季度相比,沒有明顯改善,整個產業鏈經營氣氛持續低迷,成交量依然維持在較低水平。因此造成紡織企業產銷率難以提高,庫存積壓愈演愈烈,部分企業迫于資金壓力,不得不低價拋貨以爭奪市場和換取流資。另外,由于臨近年底,部分效益不好的企業開始限產、停產,做著提前放假的打算。
分析4季度紡織產品行情下滑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出口訂單大幅減少,造成大量外銷產品轉銷國內,使得內銷市場競爭加劇,最終釀成量價齊跌的熊市行情。
部分外銷為主的紡織服裝企業反映,今年以來,外貿訂單逐步減少,尤其是下半年訂單量減少在50%以上,并且外商對產品質量要求更加嚴格、挑剔,使得出口難度加大。另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月,紗線出口量下降8%,針織、梭織服裝的出口量也大幅下降11%。
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紡織服裝行業深受其害,其結果是成交量明顯萎縮,繼而是成交價格不斷下滑。
從去年的形勢可以看出,2011年4季度期間,粘膠短纖價格下降了3850元/噸,下跌幅度高達19.4%,人棉紗價格下降了4200元/噸,降幅為17.4%,人棉布價格下降了0.4元/米,降幅為7.3%。可以看出人棉產品價格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滌綸短纖、滌棉紗和滌棉布,分別下降了1750元/噸、1600元/噸和0.4元/米,下降幅度分別為13.1%、6.8%和6.3%。而棉花、純棉紗和純棉布價格分別下跌820元/噸、2200元/噸和0.2元/米,下降幅度分別為4.1%、7.9%和3.3%。純棉產品價格下跌幅度最小。
很顯然,純棉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與人棉和滌棉產品比較相對較小,這其中國家對棉花價格的托底政策功不可沒。眾所周知,受臨時收儲價19800元/噸保底托市影響,近幾個月以來,國內棉價有所回升,并保持在19000-20000之間,沒有繼續下滑,對棉紡織市場行情起著堅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雖然外貿形勢異常嚴峻,但是,國內的終端消費市場還是十分樂觀的,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紡織品服裝價格大幅增加。所以終端市場的良好表現給予當前低迷的紡織生產領域一定鼓舞,并且對抑制行情劇烈下滑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2011年紡織產品市場總體來講成交量大幅萎縮,成交價格由于缺乏成交量的支撐而下滑趨勢明顯。業內普遍認為,外貿訂單大幅減少,是2011年紡織市場量價齊跌的根本原因。{page_break}
分析認為,2011年以來外貿接單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對各種紡織品服裝需求減弱。有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美國從全球進口棉制品數量同比下降12.27%,其中從中國進口棉制品數量同比下降17.56%,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情況,所以國外市場需求減少是外貿訂單減少的直接原因。
二是國外低價棉花以及低價棉紗對國內紡織企業的沖擊。目前國內棉花價格與國際棉花價格存在著1000-2000元/噸的巨大差距,加之大量印度、巴基斯坦的低價棉紗充斥市場,使得我國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巨大影響。所以說,這次國家對棉花的托低價是個雙刃劍,在保護棉農利益、穩定國內紡織市場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我國紡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外貿訂單更加稀少。
三是生產經營環節費用不斷上升,使得紡織產品成本逐漸筑高。原材料價格的居高不下,人力成本每年20-30%的攀升,融資成本同比的增加,人民幣持續升值,運輸、能源成本的逐步加大,等等,這些費用直接推高了紡織產品成本,使得產品價格掙扎在成本邊緣,沒有下調空間,從而缺乏國際競爭力,使得訂單減少。
四是技術瓶頸制約,使得有技術含量的高附加值訂單無法接手。多年來,國內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仍是靠低成本的產品數量取得市場份額,而當前國內各項成本的高企,使得訂單大量流失。而一些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又由于技術瓶頸制約而沒有能力接單。所以形成了目前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技術上不過關沒法接,低檔次質量的產品,成本上承受不了沒法接的尷尬局面。
總而言之,以上種種問題是2011年紡織市場行情低落的主要原因所在,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2012年的紡織市場仍然會被這些問題或多或少所困擾。因此,2012年的紡織市場,需要多方面努力,克服重重障礙,才能步入明顯轉好的通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