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紅極一時的二手服裝店----估衣鋪
長篇小說《紅頂商人胡雪巖》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劉慶生的身價已今非昔比了,穿上鹽大街估衣鋪買來的綢緞袍褂,簇新的鞋襪,雇了一乘小轎,抬到大源。大源的伙計無不注目,以為來了個大主顧,等轎簾打開,一看是劉慶生,個個訝然,自也不免妒羨。劉慶生略略有些窘態,幸好他天生一張笑臉,所以大家也還不忍去挖苦他。
這里所提的估衣鋪,是過去賣舊衣服或加工粗糙衣服的店鋪。在舊社會,富裕的人家有穿剩下的或嫌過時了的衣服,都送到專門收售舊衣物的店鋪,再由他們轉手賣給那些生活困難買不起新衣服的人。
此外,據老輩人介紹,估衣鋪大多是當鋪的附庸。“過去當鋪很多,而且居民經濟條件起落變化較快,有‘富貴無三輩’的說法,因此大戶人家家中新制的鮮衣華服,轉瞬間就可能因破產送進當鋪,往往又無錢去贖回,所當衣服即成為‘死當’,所有權轉移到當鋪手中。于是,為了兌現錢,當鋪就把期滿不贖的衣物轉賣給估衣鋪,估衣鋪再把躉來的批貨,分出三六九等,拿到估衣街市上售賣。”
“作為一個行業來說,在經濟不發達的時代,估衣鋪也是一項調劑民間日用生計的商業活動。”老人們說。“那時候,估衣鋪是普通老百姓經常光顧的。”
清道光年間崔旭寫有一首《估衣街竹枝詞》:“衣裳顛倒半非新,摯領提襟唱賣頻;夏葛冬裝隨意買,不知初制是何人。”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清代估衣鋪的經營活動。估衣鋪所賣的多是七八成新的舊衣服,賣估衣的伙計要當場吆喊:“快來瞧!快來看!這一件白燦燦、光閃閃、又輕又柔的灘羊皮襖呀,把它買了吧!”其聲如歌唱,其神態如唱戲。賣主漫天要價,買主就地還價。
此外,還有首描述老北京估衣鋪的詩,其中一句道:“欲賣還看衣帶票。”這說的就是估衣鋪用暗碼記住衣服的底價。估衣鋪的衣服數量和品種繁多,但是幾乎從不明碼標價,所以,為記住每件衣服的價格,且不被買家知道從而多賺些錢,店主就在衣服的領口或者褲腰標上暗碼,稱之“暗坎兒”,也叫做“筆”、“老渾筆”、“柳字筆”、“桃字筆”等等,就是由一至十的暗碼。一般人即使看到,也不明白。
據老輩人回憶,過去,許多城市的某條街道往往會因估衣鋪聚集而形成一條“估衣街”,服裝店、綢緞莊雜陳其間,行在鬧市間的顧客,有錢的去大店鋪置辦新裝,無錢的可以在估衣鋪買件價格便宜、質地上乘的舊衣裳。此二景湊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畫。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買舊衣服穿的人越來越少,估衣鋪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漸漸從人們視野消失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