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棉紡織行業面臨的四大問題 棉花補貼可能受限
“最近一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在高頻率地播放關于棉花的事情,引起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重視和注意,我們國家的棉花到底發生了什么,到底面臨什么問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杜珉在第四屆中國棉花菁英論壇上用這樣的開場緊扣了會議的主題——“中國棉花、棉紡產業鏈突出問題與對策思路”,也彰顯出此次會議的舉辦與政府意愿的高度契合。
杜珉談到,我國棉花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走入了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博弈的時期,我們所面臨的形勢格外復雜。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我們的政策怎么取舍、產業究竟該怎么走非常關鍵。針對這樣的環境,杜珉認為,當前我國棉紡織行業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棉花產業面臨產不足需和供大于求的矛盾。我國棉花種植面積最大時達到8000多萬畝,產量最高也就700多萬噸,紡企用棉最高時達到過1200萬噸,2008年之后開始下降,這兩年應該在700多萬噸,但產量下降到了500-600萬噸。在內外兩種資源和國外價格的影響下,2011-2013年我國收儲1600多萬噸,進口1250萬噸,現在庫存仍超過1000萬噸。如果政策取舍不好,可能會偏離市場發展規律。
第二,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正逐步喪失,而棉花表現得尤為突出。首先,現在種棉沒有利潤,新疆農戶每公斤籽棉賣六塊到六塊八是保本價,原因是生產規模小農戶沒有效益,但規模大了土地成本就會增加。其次,雖然這兩年化肥和農藥價格有所下降,但棉花的人工成本只增不減,內地的小麥和玉米省時省工,機會成本低,因此棉花生產的優勢逐步喪失。近幾年,除了棉花以外,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優勢也在下降,都出現了三量齊增(產量增、進口增、庫存增)的現象,大量的庫存積壓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第三,棉花生產面臨相當大的風險。這些年來,我國棉花生產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以前的三足鼎立到二分天下,如今幾乎要一枝獨秀。現在,新疆水資源和土地開發過度的問題極其嚴重。據庫爾勒地區反映,以前棉花要澆六水,現在澆到四水就是苦咸水了,土地鹽堿、沙化十分嚴重。不僅如此,新疆的農田污染問題相當嚴重。新疆棉花離開地膜很難生長,但長期使用地膜導致土壤白色化,再加上農藥化肥的使用,土地面臨巨大威脅。今年的極端氣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棉花生產安全必須要有保證。根據農業部全國棉花生產監測分析預測,今年棉花產量可能在480多萬噸。作為一個紡織大國,必須要保證有一定棉花產量。
第四,目標價格補貼面臨制約。新疆棉花是按面積還是按收獲量補是成本上的問題,但現在的最大問題是WTO的“黃箱”制約。最近,WTO又把棉花問題放在談判桌上,推到風口浪尖,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杜珉表示,從短期來看,儲備棉庫存究竟怎么消化是當務之急,建議有關部門,總量控制、價格接軌、有序投放。從長期看需要對棉花生產定位。根據我國當前的情況,棉花生產還是需要三足鼎立。在提高生產能力和棉花質量的同時,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在用足黃箱補貼的基礎上轉綠箱補貼,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收入保險的做法,使我國的棉花產業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