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實體零售真的難敵電商,為何他們又要布局線下?
實體經濟下行,電商飛速發展。近兩年,電商收到了太多的贊譽,也受到了太多質疑。
據公開報道,在中央召開的2016年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家發改委在給中央的建言報告上,明確表態網店確實對實體業造成沖擊,導致部分實體店經營困難,出現倒閉風潮。
“盡管網上商品零售、快遞等新興業態創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但也必須注意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沖擊和顯著的替代效應。”
通過細致調研后,發改委表示:圖書、服裝、家電等產品的實體店受到的沖擊最大,部分實體店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關閉的風潮。
部分傳統的百貨商店也受到較大的沖擊,經營景氣度持續下降,這對相關群體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不過很快,就有人出來辟謠,本報告的作者之一、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主任杜飛輪解釋稱,這僅僅是他們課題組的一項研究成果,并不能代表發改委的觀點。
電商影響就業?
剛剛結束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云在向習近平主席匯報時提出,阿里巴巴集團為社會創造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
“阿里巴巴平臺上有850萬活躍賣家,創造了1000萬個直接就業崗位,352萬個間接就業崗位。”馬云說。京東也宣稱其創造的電商生態圈直接和間接帶動50萬人就業。
值得關注的是,統計局的數據和上述報告的觀點也不一樣。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就業形勢整體穩定,31個大城市城鎮失業率維持在5.1%左右,波動幅度未超過0.2%;同時,企業用工仍在增加,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1744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6萬人,同比增長0.3%。
這么說來,發改委的報告有誤嗎?其實也不盡然。電商對實體確實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近年來零售業關店潮愈演愈烈,這也影響了一部分就業。
今年以來,百貨業關店之聲此起彼伏。這輪起于2012年的實體百貨店關閉潮,到今年更加來勢洶洶。
根據聯商網統計,僅今年上半年,中國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1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23家關店數量。
關店還是轉移?
但在零售業關店潮中,電商到底起了多大的推動作用,確是真正值得深思的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1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6%,較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
此外,2008年網上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3%,而到了去年底,這個數據已經達到了10.6%。
毫無疑問,電商在零售市場里所占的份額正在不斷擴大,并且增長迅速,但占比卻仍然不高,體量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目前傳統零售業的確面臨電商的沖擊,特別是圖書、電器、部分鞋服等這些滿足功能性需求的標品和價格虛高空間比較大的產品。”
一家電商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傳統零售業出現關閉潮一方面由于電商沖擊,但最重要的是其自身的經營模式落后和成本持續上漲造成的。
“不是電商太強大,而是傳統零售業太弱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曾對記者表示,實體零售企業要挖掘優勢,回歸零售根本,服務于不斷變化的消費者的需求。
比如,需全力提升傳統門店的核心價值,強化門店體驗、賦予門店新功能,實現門店與網絡的完美組合。
在上海萬擎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魯振旺看來,說電商傷害或摧毀傳統產業并不準確。
總體來看,電商對傳統產業影響也只是針對電子產品等幾個行業,對生鮮、食品等行業影響則不大。
所謂電商沖擊只是對傳統零售注入“催化劑”,讓傳統產業以更加高效的方式運轉。
商務部也早已就此現象發表過意見:商務部注意到伴隨網絡零售的高速增長,實體零售經營壓力加大,“關閉退租”現象有所增加。
“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既是我國零售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結果,也是零售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和網點布局,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體現,對中國零售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page_break}線上線下結合
當越來越多實體店感覺舉步維艱,甚至開始關店止損的時候,電商的玩法又變了,開始布局線下開店了。
記者近日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了聚美優品的體驗店,一個足有兩層樓高的廣告牌包裹著這個商場,顧客可以在店內體驗聚美優品的線上產品,并且還可以做做皮膚分析和咨詢、清潔護理皮膚和美甲等。
其實,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包括淘寶、京東和當當在內還有很多電商企業低調布置了線下業務。
去年年底,淘寶就在廣州開了首家淘寶體驗廳,淘寶會員可以在這里休息、用餐、體驗淘寶產品,免費提供Wifi。
今年2月份,京東全國首家綜合服務中心在山西太原正式投入運營,除此之外,京東首個智能娛樂體驗館“JDSPACE”也于5月初正式營業。
如果實體零售真的難敵電商,為何他們又要布局線下?
“電商開設實體店是發展趨勢,營造良好體驗才是王道。我們希望亞馬遜的實體店會讓顧客有自家書房的感覺。”亞馬遜華東區負責人師利賓說。
“這些電商開始意識到增強顧客體驗的重要性,這也是電商和實體相比不足的地方。”上述電商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網上零售雖然增長迅速,但也由于看不到實物,無法獲得切身的體驗,而失去了不少消費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