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失掉了制造業的比較優勢的話題再度發酵
對于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狀況,似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難有統一的結論。去年去日本買馬桶蓋的話題也引起了公眾對中國制造業的巨大擔憂:中國落伍了嗎?
這個問題,單純從國內看國內,很難得出結論,需要有國際比較的視角。
筆者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比較不同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成本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只是其中之一。
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分析,主要看以下三個方面:

在做具體的分析比較時,不同國家又有不同的特點。比如,中國目前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中國仍是以煤炭為主,因此就不應當簡單用天然氣的價格作為比較指標。
這是一個復雜的分析框架,筆者試圖簡述幾點看法。
勞動力成本上升 不能把板子打在勞動合同法上
制造業成本,主要是勞動力和土地價格,另外還包括電力、石油等基礎原材料的成本。
近年來,國內對《勞動合同法》出現了猛烈的抨擊浪潮,財政部長樓繼偉也兩次公開表述對勞動法的不滿。
《勞動合同法》確實有其問題,但筆者認為問題是技術性的,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這與勞動者權益得不到保護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存。
同時,從根本上講,勞動力成本是由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的。目前勞動力價格上升,主要是因為這些年我們的適齡勞動人口在減少,這才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
筆者從CEIC數據庫選擇了中國、美國和越南的制造業薪資水平進行比較:

上圖仍是用各國貨幣單位計價,取每年12月份的數據。從曲線的陡峭度來看,這幾年中國的工資水平增速要遠遠快于美國,也超過越南。 再來看匯率轉換后的薪資水平比較,以6.58的匯率計算,2015年12月份的數據來看:中美制造業月工資水平,差距仍然明顯。中國仍具有明顯的優勢。

當然,僅僅看單位時間的勞動力價格顯然不行。中國勞動單位成本應該是高于東南亞和印度。但是中國農民工的工作勤奮程度是許多國家無法比擬的,加班在農民工群體中成為常態。而且,在勞工權益的保護方面,中國也有很多欠缺。
所以,雖然我們勞動力價格方面處于劣勢,但綜合上述兩點,中國與這些國家相比,還是有優勢。
十年以來價格改革的邏輯 就是中國水、電等能源價格太低
以印度為例,中國的土地成本一定比印度高嗎?不好下絕對性的判斷,因為印度的土地制度決定其征地非常困難,所以用地成本其實也并不低。
中國商業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的體系是分開的,工業用地出讓價格較低,有些地方甚至是零地價。但問題在于,住宅地價和房價很貴,影響企業員工的生活成本,間接影響制造業成本。而且,在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可用的大片工業用地越來越少,這對制造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
中國的能源價格似乎也并不高,雖然漲價的趨勢明顯。在過去十年,中國的價格改革似乎有一個一成不變的邏輯:中國的水、電力和其他能源價格過低,所以不僅導致價格體系失衡,而且導致浪費和污染嚴重。放開公共服務價格和漲價也似乎順理成章。
{page_break}下圖是國網能源研究院和中國電力[-1.90%]科學研究院對2007年價格的研究,也印證了上述觀點。但筆者未對這組數據的分析框架進行推敲。

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重要的成功經驗
基礎設施方面,與中國相比,印度差得太遠了,二者根本不是在一個層次上。以印度為例,2010年,我去印度發現,新德里作為該國“一線城市”,基礎設施也不怎么樣。印度征地難也影響了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但是相對發達國家,目前中國的基礎設施的存量可能還有距離,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差距很大。
產業配套體系要看具體產業 但中國比印度在許多產業有優勢
第三個因素是制造業配套體系的完善程度。
中印兩個國家都有自己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印度IT產業不錯,而且它是說英語的國家,軟件產業有優勢。當然,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也不錯,而且中國的支柱產業更多,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比如重慶,一些產業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政府的配套也很到位。相比而言,印度的產業配套能力、地方政府的效率,就沒有那么強,要考慮的因素太多。
投資印度不僅僅是看好勞動力成本低 更看好印度十幾億人的大市場
西方高科技的大公司雖然在印度建研發中心,但同時也在中國建研發中心,很多公司把亞洲研發中心建在香港或中國內地,尤其是對于消費型的公司而言,在全球各地建研發中心,這很正常。
為了尋求勞動力成本的洼地,富士康雖然在向印度搬遷,但是,想把在中國的所有工廠都搬到印度,這可能也很難。另外,中國整個市場是大一統的,自由開放的,而印度內部存在很多市場壁壘,這種差異也會對兩國制造業發展前景造成影響,印度的市場環境其實并沒有那么好。
目前,印度的GDP增速是超過中國的,后期繼續超過中國也不會讓人意外,但中國經濟體量大、基數大,其GDP增加值還是要超過印度。
印度雖然擁有勞動力優勢,但是,印度能否將自身的勞動力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還不一定,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但并非所有這類國家都能把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起來,融入全球化經濟分工體系,因為,勞動力優勢轉為產業優勢,需要背后產業配套、基礎設施、政府效率等綜合體系支撐。
創新能力才是根本問題
“中國制造”的創新能力,的確應該引起重視,這方面我們不占優勢。特別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相比較而言,印度的基礎教育可能不如中國,但其高端教育做得不錯,其科研環境和體系值得中國學習。當然,印度這方面也沒有形成對中國的壓倒性優勢。
中國制造業整體水平不弱 但問題不少
我們先來看看現狀:

這是由官方發布的四個國家制造業增加值變化曲線,2013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
另外一個數據: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據雜志,全世界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制造。
來自中國市場的需求更是大大加固了一系列亞洲供應鏈。中國正逐漸成為需求鏈上的關鍵一環。它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具有的優勢之一。
WTO發布的201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增速已連續19年高于全球出口平均增速,出口份額躍升至13.8%,較2014年大幅提高1.5個百分點,占比提升幅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大,并超過1969年以來發達國家達到的最高出口份額。
這說明,在全球貿易萎縮時,中國卻在逆勢增長。這同樣是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體現。
但是,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成本,無論是勞動力、土地價格,還是資源環境成本都在加速抬升,且資金追逐經濟泡沫,對制造業發展造成明顯的不良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