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市場成為中國鞋企開拓國際市場的新跳板
4月8日訊 從3月31日起,反傾銷稅。這意味著長達近五年的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于3月底“壽終正寢”。
盡管中國鞋企在這次“鞋戰”馬拉松中取得了勝利,但并不意味著中國鞋企在今后的出口之路上可以高枕無憂。
歐盟委員會在宣布取消反傾銷稅的同時,也已開始尋求新的管制辦法,出臺了五項針對中國鞋產品的措施。具體包括:每周一次的重點監測以確保沒有不公平行為,促使進口鞋產品使用強制標簽以明確原產地標識,嚴格監控我國鞋企有沒有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要求我國政府開放高端鞋零售市場,以及關注我國鞋企享受各類政府補貼的情況。
對于中國鞋企而言,除了積極反對和抵抗貿易保護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尋找其他的發展領域,不能一心只盯著發達的歐盟市場,這種好高騖遠的心態會使自身產生過度的依賴性,以致在發生貿易摩擦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另一方面,國內生產成本的日益高漲,使鞋企的出口利潤不斷被壓縮,中國鞋企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國鞋企可以尋找國外其他具有市場潛力的地區,作為開拓國際市場的跳板,例如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國家。
如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建成,中國與東盟10國逾9成產品貿易將實行零關稅,包括鞋子在內的近7000種產品可零關稅進入東盟,而且東盟已與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生產的產品還將可享受東盟與這些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優惠關稅待遇。因此,選擇進入東南亞國家是中國鞋企不錯的選擇,既減小遭遇貿易保護攻擊的危險,又能為自身爭取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一舉兩得。
目前,已有一批鞋企品牌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展開深層次的經營,包括開設專賣店、分公司,投資建設廠房、生產基地,有的還就地上市。東南亞國家擁有較大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鞋企可以通過在當地投資設廠,實現內外銷雙管齊下,而且東南亞是華人華僑的集中生活地方,這些地區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品牌的傳播上可以找到更多共性的地方,還有地緣的接近,生活習慣、體形的相近等因素,這些對于中國鞋企創建和完善品牌,獲得可觀盈利以及應對突變的國際貿易形勢有積極作用,促使中國鞋企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
但這并不意味著一旦進入東南亞市場,中國鞋企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想要在這一地區穩步發展,要面臨的問題也很多。東南亞國家的制鞋業正處在行業剛起步的階段,行業發展的各種制度還不夠完善,產業配套能力落后,而一些地區的勞動成本也在速度增長,效率低下、罷工不斷、工作生活文化不同等因素也會給鞋企帶來影響。例如,越南勞工成本為3.14美元/日,但是越南工資每年以15%的速度不斷增長;泰國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天約45元人民幣,但泰國工人干活很慢,一個中國工人頂兩三個泰國工人;當地工人普遍不愿意加班,法律規定嚴禁工廠硬性規定工人必須加班,這給鞋企在旺季生產時也會帶來許多不便。不僅如此,當地政府對行業發展監管不夠,且土地所有權混亂,也會導致鞋企在購買土地使用權時造成困難。東南亞市場對于中國鞋企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就看鞋企如何解決這些弊端,把握住機會了。
誠然,東南亞市場作為中國鞋企開拓國際市場的新跳板,有著與眾不同的戰略意義。中國鞋企在這個地區看到未來發展希望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只有不斷鞭策自身,規劃好整體戰略,建立預警機制,提高綜合競爭實力,充分發揮地點效用,才能在這片新的市場上大放異彩,有所收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