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高庫存受體育行業生產運營等因素影響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知名運動品牌庫存總量達到37.21億元,比去年年末增長了0.22億元,再創新高。
李寧從7月開始,在工廠店、折扣店以特價方式吸引消費者。之后,國內的其他多家運動品牌也陸續加入到“去庫存大軍”的行列中,紛紛打出2至5折的低折扣,一場價格戰隱約可見。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運動品牌就開始集體“過冬”。查閱各公司年報:李寧的去年底庫存已達到11.3億元,約是2008年的兩倍;361度庫存達到4.5億元,比2009年上漲近5倍。另外4家大體育品牌壓力同樣巨大。
庫存的節節攀高意味著生產的商品不能按原先設想銷售,企業會面臨資金緊缺的壓力。低價拋售或許在短期內可以幫助企業回籠資金,但遠期來看可能會對企業品牌建立、渠道管理造成負面影響,并非長久之計。
從源頭上審視我國運動品牌面臨的困境,除了經濟不景氣,消費乏力的宏觀大環境以外,各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運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自身問題,加劇了供需的失衡。
從需求來看,國內運動品牌產品創新、品牌建設能力較弱,導致部分客戶流失。俗話說賣東西得靠吆喝,現代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就需要通過樹立品牌來刺激和攏住消費者,贏得市場。但研究機構對國內運動品牌主要客戶群(13歲至30歲)的調查結果反映出,國內運動品牌的品牌形象比較模糊,款式、設計、名人效應等方面與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知名品牌有相當的差距,各品牌間同質化、抄襲嚴重。年輕人對其品牌認同度低。
供給方面,國內運動品牌前期的野蠻擴張為后期管理埋下“病灶”。一般說來,運動品牌采用的是“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即分銷商先根據門店需求向品牌總公司下訂單、付款,品牌總公司接到訂單后再按要求生產,不負責銷售。在這種模式下,產品生產出來有一段滯后期,市場需求可能已經發生變化,不容易調整。截至2011年12月31日,李寧品牌由分銷商管理的特許經營店鋪數量已經由2004年在香港聯交主板上市時的2272家增加到7495家。門店數的激增引發生產擴張,市場收縮的時候不能及時調整就容易導致庫存的積壓。
針對勞動力、原材料等傳統要素成本上升的現實國情,業內有關專家提出,改革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
在當下,我國運動鞋服企業應該珍惜政策福利,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新產品、新工藝研發,實施生產管理創新,樹立品牌形象,從根本上提高競爭能力,轉危為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