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時裝周:秀場到市場
通過大學生時裝周畢業生作品發布,可以看到目前國內各個服裝類院校的教育方法和專業風格不同,各個地域的院校發展情況也不平衡,產業優勢比較明顯的地域,院校的教育方法與畢業生的設計能力明顯較強,對市場脈搏的把握以及當代設計方法、流行走向的把握比較準確。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舉行為各具特色和不同優勢的時裝院校提供了一個相互了解、取長補短的機會。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 鄭嶸
“未—WE UP”這個主題是由北京服裝學院師生集體推出來的,因為學生是新生力量,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雖然立足產業,但是他們可能有更多自我創新意識的導入。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代表未來,或許5年后、10年后,也或者1年、2年以后,他們會成為行業內的新銳設計師,成為行業里的中堅力量。這是我們從學校和產業的角度希望看到的,所以北京服裝學院2014屆優秀畢業生作品發布會以“未—WE UP”為主題。
北服從去年3月開始做自己的北服時裝周,所有254名學生的作品都會在此進行展示,在一周之內有近100家企業來看我們學生一手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挑選企業和學生互相認可的這樣一個平臺。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會收到企業的邀請和面試,或三分之一的學生直接拿到企業的入職通知書,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認為非常好,等于學生還沒有畢業就已經跟行業對接起來,所以我們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就業,也有10%的學生會選擇出國繼續深造。
北京聯合大學藝術設計系教學主任 曹建中
要說特點,我認為我們這一屆學生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總體水平要明顯高于往屆學生作品水準。
其中,一些關于結構、解構的設計手法在這一批同學們之中非常受歡迎,在這一次的發布會中也十分常見,成為了占據主要地位的設計語言之一。
其實我們的老師們在準備教學課程的時候也有著“順勢而為”的想法——既然學生喜歡這一設計手法、對其感興趣,那么我們為什么不相應地加強這一塊的教學,令學生們在這方面的設計才華和靈感更多地展示出來呢?
所以我們放手讓學生們去做,引導他們多多鉆研這方面的相關知識,讓他們更自由地呈現自己最終想要表達的效果。另外,促進產學研之間的無縫對接是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舉辦的一個重要初衷,為了加強專業院校、企業和時尚機構間的對接,在大學生時裝周期間,主辦方攜手組織舉辦了一系列講座、研討等專業活動,很接地氣。
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服裝設計系主任 劉會明
我認為我們學校作為南派院校之一,學生作品的風格上也更加以實用性、為市場服務為主。我們同學的作品就是秉承著“為企業服務”的目標,以極貼近市場的實用性作為我們的設計特色。在評定學生作品時,實用性大概會占到評判標準的60%~70%,創意性則占到30%~40%。當然,那種既有很高的實用性,同時又不失創意的作品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佳效果。我們此次之所以決定帶隊北上,其實是有著長遠打算的,我希望從今年開始,以后每一年都帶領我們的同學和老師進行一次“北上”,與北方的各大院校進行學習與交流。
此次我們發布會的主題定為“共生”,這當中是包含了環保理念的,其次,服裝是要為社會服務的,其中也包含了我們對于當下社會、文化問題的理解,因為現在服裝行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我也希望能夠作為南方院校之一能夠通過一己之力,為時尚行業起到幫助與推動作用。尤其南方市場非常大,而教育產業卻發展較晚,我們希望能夠從“為市場更多地培養實用型設計人才”這方面盡快趕上。
大連工業大學副校長 王秀山
大學生時裝周對于我們學校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這次我們學校也是派出了超過100人來到此次時裝周,不論是檢驗學校的教學質量,還是學校的辦學水平,都是一個重要的窗口,同時也是每年對全國時尚教育的集中展示,所以我們對于參加此次時裝周非常重視。在此次秀上,我們的同學也表現得非常棒,既展示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也對時裝趨勢作了自己的解讀。
并且,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也是拉近了我們學生與社會、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距離,這對于同學們和學校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今年的學生作品與去年相比較,我認為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本屆學生作品的創意更加大膽、開放;第二個則是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變得更強。這些能力也都在我們校方所開展的“中英兩國學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等教學活動中慢慢得到提升,使得我們的同學們在做設計的時候更加注重貼近市場、貼近實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