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可談會展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所謂經濟的新常態,通常是指在宏觀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過程中,從經濟增長率、經濟結構、增長動力以及社會風險等方面可能呈現出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劉大可認為,中國提出新常態的概念,是一種敢于順勢調整的智慧和責任,體現了政府敢于正視現實的勇氣和自信。
會展業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伴隨著整個國民經濟新常態的出現,必然會出現自己的“新常態”。首先,從增長速度看,會展業可能從過去10余年間15%左右的增速降低到5-6%的增速;其次,可能出現從以往政府主導向未來市場主導的轉變;第三,從競爭態勢看。可能從以往企業對政府資源的競爭向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辦地之間的競爭以及場館之間的競爭等復雜性競爭態勢轉變;最后,從增長動力看,可能出現從以往的資源驅動向未來的創新驅動轉變。
劉大可認為,從2000年前后中國會展教育萌芽以來,十幾年間中國會展從無到有,發展迅速,目前已有八十多家院校設立了會展本科專業,還有近兩百家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從總體層面看,會展教育這些年來取得的成效非常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學歷梯次體系基本建成,目前已經形成從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學歷體系;二科研是基金立項體系基本建成,目前已經實現了從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部級基金以及橫向社會服務項目的綜合體系;三是課程與教材體系基本建成,一改十幾年前會展教育無師資、無教材的狀態,今天不僅有數百種會展教材出版發行,而且部分教材已經列入國家級規劃教材系列;四是師資隊伍建設基本建成,目前全國會展教師估計已經超過1000人的規模,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五是高校專業布局基本完成,由于市場容量的限制,會展教育的總體規模已經可以滿足整個行業發展的需要,專業布點的擴張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雖然中國會展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劉大可教授在演講中同時提到目前教育中面臨的很多困惑。主要體現在畢業生就業優勢不突出、教師的職業路徑不順暢、會展專業邊界模糊、人才培養缺乏成功路徑,學界與業界分歧明顯等問題。劉大可指出,這些問題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高校為吸引生源而跟風市場“短視行為”、會展教師為爭取教育資源夸大會展教育前景、會展行業急劇增長向社會傳遞的錯誤信號、媒體和少數業界人士對會展專業就業前景的夸大、高校與業界人士的期望差異等是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會展教育在新常態的內涵式發展,劉大可認為目前會展教育需要重點思考的四個根本:第一是為什么要搞會展教育?劉大可認為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會展教育要為會展行業健康發展培養人才的總體定位,他認為將會展學生培養成“啥都能干”的通才的理念是一種誤區;第二是要弄清會展是一個學科還是一個行業?他認為會展本質上就是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可以用眾多學科的知識來解釋和分析,但其自身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至少不是一個基礎性的學科;第三,關于會展教育是否需要一個全國性的統一標準,劉大可認為,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會展活動等有很多自己個性的東西,會展教育形成一些基礎性的知識板塊的共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形成全國性的標準將面臨非常大的困難;第四,對于會展教育是否存在地域差異?劉大可給出了肯定的答復,他認為從會展行業看,有些地方適合搞會展,有些地方不適合搞會展,會展教育與當地的人才需求緊密結合才能更有機會和前途,從而決定了會展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制約。
最后,劉大可對新常態下高校會展教育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否開辦會展教育務必謹慎論證;二、為會展行業培養人才的目標要清晰明確;三、不同高校的層次定位和類別定位要準確;四、各高校需從本校的優勢學科和市場機會出發,構建自身特色;五、師資要過硬,他特別強調會展師資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要有豐富的會展行業知識,此外流利的外語水平對搞好會展教育非常重要。
劉大可認為,會展活動作為一種服務于商業貿易和信息交流的平臺,其自身的發展與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關,會展業的新常態是國民經濟新常態在會展領域的一種自然延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