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奢侈品牌迪奧帝國是如何致富的?
克麗絲汀·迪奧是什么?是剪裁大師,是巴黎時裝屋,是法國高級訂制,也是每一季售賣到全世界的成衣、手袋、鞋履、珠寶、腕表、香水、太陽鏡,甚至是鋼筆、手機……而從1984年開始,克麗絲汀·迪奧在奢侈品業大亨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的版圖中,則是一個由瀕臨倒閉的小時裝公司變身為現代商業帝國的一段傳奇。
幾年前的一天,當身穿黑色大衣的錫尼·多里丹努(Sidney Toledano)行走在莫斯科市區的一條無名街道時,天空飄起雪花,街道寂靜無聲,整個城市像個小村莊一樣荒涼。這是莫斯科給第一次來此的多里丹努的“下馬威”,很顯然,這個紅色的城市和他熟悉的巴黎、紐約、東京完全不同。
但他是個精明的商人,總是先人一步嗅到商機。“一個品牌不僅應迎合消費者,還應預見到消費者的需求,及早投資于在未來6年可能都沒有實際增長的市場。”他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投資判斷。所以,他選擇了莫斯科。
迪奧時裝公司提供的產品與服務:Haute Couture高級訂制
多里丹努是著名的時裝公司迪奧(Christian Dior Couture)的CEO,加入這間公司15年來,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迪奧銷售網絡的建立,開發新市場和新客戶群,并取得驕人業績。
對莫斯科,迪奧其實并不陌生。從1947年起,當全世界都開始風靡迪奧的“新風貌”時,迪奧也在莫斯科出盡風頭。1959年,迪奧甚至還在莫斯科舉行了第一場時裝秀。但1960年開始的冷戰,讓時尚和商業退居次席,蘇聯關心的是間諜衛星,而非迪奧時裝。
40年后,蘇聯已變成俄羅斯,莫斯科也因為聚集了大量的石油、金融大亨而成為又一座富豪之城。但當多里丹努第一次來到這里時,整個城市看起來并不是富得流油,足夠支撐迪奧自己開一間直營店。所有人都問他,“你干嘛要到那兒去開店”。
一條浴巾與一個奢侈品帝國
迪奧在莫斯科的第一間時裝店由代理商開設于1989年,而隨著幾年前迪奧將俄羅斯的代理權收回(這也是一項全球性的計劃),其直營店鋪因此也首次進入俄羅斯。2006年10月,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迪奧時裝店開業。
和開在北京、上海、迪拜等地的店鋪一樣,迪奧在莫斯科迅速取得銷售成績。除了迪奧傳統的高級時裝,這里的消費者更偏愛手袋、珠寶,這也意味著迪奧在這些地區可取得更高的銷售利潤。2008年中旬,迪奧還率先在俄羅斯發布定價3000歐元以上的手機,同樣銷量驚人。
來自迪奧集團(Christian Dior Group)的最新財務數據顯示,2008年前9個月,迪奧時裝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64億歐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5%(按恒定匯率計算);包括LVMH(Mo·t Hennessy-Louis Vuitton,路威酩軒集團)在內的整個迪奧集團前9個月實現銷售收入125.05億歐元,同比增長10%。財報稱,在嚴重的經濟危機下,迪奧集團依然取得業績的強勁增長,主要得益于中國、俄羅斯、中東等新興市場的搶眼表現,同時,歐洲市場表現也可圈可點。
從股權結構看,迪奧集團、迪奧時裝公司關系簡單,與LVMH的關系也不復雜。其2007財年的財報顯示,迪奧集團由迪奧時裝公司和LVMH兩大版塊構成,其中迪奧集團全資持有迪奧時裝公司的股份,并通過另一全資控股公司Financière Jean Goujon持有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 42.4%的股份。而控制迪奧集團的,則是奢侈品業大亨貝爾納·阿爾諾。截至2007年12月31日,阿爾諾家族公司持有迪奧集團69.35%的股份,并擁有81.32%的表決權,而持有剩余30.65%股份的股東中,沒有一個股東持股比例超過5%。
也就是說,通過最巧妙也是最少的投入,阿爾諾家族就控制了每年上百億歐元的奢侈品業務,以及克麗絲汀·迪奧、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軒尼詩(Hennessy)等50多個品牌,橫跨時裝、皮具、珠寶、鐘表、香水、化妝品、酒、奢侈品零售、媒體等多個領域。
幾十年間,1946年由迪奧先生成立的巴黎小小的時裝屋,經過錯綜復雜的商業操作,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了貝爾納·阿爾諾的奢侈品帝國的重要一環,這個漫長而曲折的故事的轉折點,據說與一條浴巾有關。
阿爾諾宣稱要讓迪奧起死回生,但沒人相信他
1949年出生于法國北部城市魯貝的阿爾諾,并沒有時裝或者奢侈品經營的家族傳統。他的父親是一個實業家,經營一間建筑公司。1971年,22歲的阿爾諾在大學獲得工程技術學位畢業后,加入了父親的公司,并在1979年繼承父親事業成為公司總裁,公司也在他的建議下從建筑業轉向度假地產。
1981年5月10日,經過激烈競選,弗朗索瓦·密特朗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一個社會黨人總統。這位新總統發誓要使銀行和保險公司國有化,增加對富人的納稅,提高普通民眾工資。這些計劃令企業主和金融家們極感不安,時局動蕩。阿爾諾因此選擇了離開法國,前往美國發展。
據法國時裝及奢侈品管理專家,《迪奧傳》作者瑪麗·法蘭西·波希娜(Marie-France Pochna)回憶,當時阿爾諾已在美國新羅舍爾置辦了房產,還成立了新公司。一天晚上,他需要一條浴巾,便去附近一家叫布盧名代爾的、美國最著名的百貨公司購買,而那家商店正好也售賣迪奧的產品。“那兒的迪奧產品讓我突然想念起法國來,我面前的東西明顯比其他產品高雅,在我記憶中占據突出位置。”阿爾諾這樣向波希娜描述當時的情景,“后來,只要我有機會買迪奧的產品,我就會想起布盧名代爾商店,我毫不懷疑自己無意識中受到了它的影響。”
當時,阿爾諾已經獲得了瀕臨破產的維洛特集團(Willot Group)的相關資產文件,而這家公司正好持有迪奧品牌。
1946年,在商業大亨馬切爾·博薩克(Marcel Boussac)的幫助下,迪奧先生在巴黎創立第一家時裝屋。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人們試著從戰爭中解脫出來,尤其是女性,為了戰爭穿上粗厚的牛仔布服裝,打扮得像男人一樣強壯。1947年2月12日,迪奧先生在其時裝屋舉行了首次發布會,推出突出女性曲線的柔軟肩線、束腰與大圓裙的時尚新裝,震驚時尚界。時任《時尚芭莎》美國版(Harper’s BAZAAR)主編的卡梅爾·斯諾(Carmel Snow)驚呼:這是新風貌(It’s a New Look!),迪奧由此開始長達十年的輝煌運營。
同一年,迪奧香水公司(Christian Dior Parfums)成立,迪奧業務迅速發展到歐洲以及美國。1957年10月,52歲的迪奧先生因心臟病去世,迪奧公司陷入混亂。1968年,因經營問題,管理迪奧的博薩克集團將迪奧香水公司售予酩悅·軒尼詩集團(Mo·t Hennessy),自身繼續經營迪奧時裝業務以及授權代理業務。1978年,博薩克宣布破產,其資產被維洛特集團整體收購。3年后,后者也陷入破產邊緣。
1984年,隨著法國國內政局的穩定,阿爾諾回到法國。他第一次嘗試了收購這門武器。僅僅動用1500萬美元的現金,加上8000萬美元的貸款,他整體收購了維洛特集團。收購完成,他立即售出集團的大部分資產,僅僅保留迪奧品牌和樂蓬馬歇百貨公司兩個部門。當時,阿爾諾雄心勃勃地宣稱要讓迪奧起死回生,成為世界第一的時裝品牌。但沒人相信他。
做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集團
1987年,酩悅·軒尼詩與路易威登合并成LVMH,奠定了一個奢侈品帝國的雛形。阿爾諾也通過迪奧公司大幅增持LVMH股票,意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LVMH的控制權。他的行為引起了時任管理層的強烈不滿,但1989年的股災卻幫助他實現了自己的野心,一年多時間,他以低價增持LVMH股份至44%,迅速換掉原有管理層,并為LVMH樹立做全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團的雄心。
收購在此后發揮強大作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阿爾諾通過LVMH大舉收購奢侈品牌,紀梵希(Givenchy)、芬迪(Fendi)、豪雅表(TAG Heuer)等紛紛被他收入囊中。但為了保持品牌的獨特性,他對各品牌管理層均授予(一般是家族管理者)獨立經營權,保持各子公司的家族管理和獨立經營,但旗下品牌能夠共用零售渠道,共享從實體到互聯網的強大零售網絡。
“我們經營的品牌種類繁多,有香檳、白蘭地、時裝、手表、珠寶、香水、化妝品等,這樣的產品組合非常有趣,”阿爾諾曾經說,“這就意味著產品之間必須協調,就好像我們的員工,雖然投入奢侈品行業,充滿激情和創造力,但是必須習慣跨品牌平臺的工作。正因為如此,我們總能吸引好的職業經理為我們工作,這也是我們集團成功的原因之一。”
迪奧時裝公司CEO錫尼·多里丹努就是阿爾諾發掘的人才之一。他于1994年加入迪奧,最開始負責皮具業務,之后負責國際業務,4年后被任命為迪奧時裝公司CEO至今,成為奢侈品行業中任期最長的CEO之一。
多里丹努加入公司時,也是阿爾諾再次調整迪奧集團布局的時刻。1995年,阿爾諾將迪奧時裝公司獨立出來,成為自己的全資控股公司,并將高級訂制時裝、成衣、男裝、皮具、珠寶等全部整合進迪奧時裝公司。而迪奧香水與化妝品、迪奧鐘表則繼續由LVMH經營。與此同時,阿爾諾決心打破迪奧的盈利僵局。他推行的方法是:挖掘品牌歷史,找合適的設計師去表現這個品牌,以此清晰定義品牌特質;嚴格控制質量和分銷;精心營造市場宣傳等。
時裝本身的設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品牌的定位和形象
當時,阿爾諾的競爭對手古琦集團(Gucci)已經率先走出困境。1994年,28歲的湯姆·福特(Tom Ford)臨危受命,成為當時經營不善的古琦創意總監。除了有過人的設計天分,福特還具有相當的商業敏感。他宣稱,在當今的時尚界,時裝本身的設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品牌的定位和形象。這一全新理念,讓古琦從一家古老的配飾公司迅速轉型成為多元化的精品公司,這一模式也讓其他品牌紛紛模仿。
但要為迪奧找一個既具有迪奧氣質,又有商業智慧的設計師并不容易。1957年迪奧先生逝世后,眾多大師級人物先后出任迪奧設計師: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馬克·博昂(Marc Bohan)、安弗蘭科·費雷(Glanfranco Ferré)等。人們都在期待,下一個能拯救迪奧的設計奇才是誰。
1997年,英國人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出任迪奧創意總監。對于這個選擇,阿爾諾如此解釋,“我首選是一個法國人,但才華沒有國籍,加利亞諾是一個和迪奧一樣的天才。”
這個天才在出任迪奧創意總監的第一年,就遇到迪奧品牌50周年誕辰。此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