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政策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專家認為,目前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總體進展順利,各市場主體基本適應了市場化運行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各方面也反映了一些困難和問題。當前關鍵是要抓緊把補貼資金精確兌付到棉花種植者,下一步應立足我國棉花產業發展大局,對棉花目標價格政策進行全面系統評估,在此基礎上完善操作辦法、簡化操作程序,積極穩妥推進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棉花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初步建立棉紡織企業經營狀況趨于好轉棉花加工領域出現資源優化整合
“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一個突出成效是理順了棉花價格形成機制,籽棉價格、皮棉價格和國際棉價協同性明顯增強,各市場主體市場意識明顯加強。”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劉宇副研究員認為,棉花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初步建立。
據介紹,在2013年實施臨儲政策時,幾乎所有的皮棉都進了國儲,籽棉收購價格波動幅度僅為每公斤幾毛錢。改革后,加工企業直接和紡織企業對接,皮棉市場買方和賣方數量眾多,接近于一個完全競爭市場,皮棉市場價格開始形成。籽棉收購價格也隨著局地供求關系、國內外皮棉期現貨價格同步波動,目前的波動幅度已經超過1元/公斤。劉宇認為,值得肯定的是,在這一情況下,新疆沒有出現大范圍惜售,棉花購銷各環節的協調運行機制正在逐步適應改革需要。
目標價格改革的第二個成效是棉紡織企業經營狀況趨于好轉。2014年棉花價格由市場形成,加上政府對棉企用新疆棉、紗分別給予500元/噸、1000元/噸的運費補貼,紡織企業生產原料成本大幅下跌,經營狀況普遍好轉。有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新疆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倍多,新增就業4萬余人。另據海關進口棉紗數據,從2014年4月份起進口量開始下降,國產棉紗使用量增加。
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初步建立促進了棉花加工領域的資源優化整合。“加工企業要自己尋找買家,承擔全部市場風險,一些沒有競爭力的加工企業逐步退出市場,這對優化資源配置來說是好事。”劉宇表示。此外,新疆自治區在認定加工企業資質時,排除了一些信用質量不好、有拖欠農民款項和實力不強的,這也促進了資源優化整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