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2500億擴產潮背后:價格戰一觸即發
2021年光伏企業百億擴產計劃的第一槍,由龍頭企業晶澳科技打響。
1月25日,該公司宣布擬在揚州經濟開發區投建電池和組件項目,分兩期建設,總投資金額達100億元,并于今年起開始實施。一年前,國內另一家光伏龍頭企業通威股份同樣拋出了百億擴產計劃,擬建設年產30GW高效光伏電池及配套項目,投資總額高達200億元。
然而,時隔一年資本市場對兩家公司的百億擴產計劃給出了不同的“態度”:公布擴產消息后的次日,通威股份股價漲停,打開了邁向千億市值的大門;晶澳科技股價則震蕩回調,最新股價已經擊穿60日均線。
一年的時間,讓國內光伏企業的百億擴產消息不再是大新聞。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統計,2020年,國內13家主要上市光伏公司公布了超過40個擴產項目,總投資金額為2364億元。
如此瘋狂的擴產潮,在國內光伏歷史上尚屬首次。這背后,政策的推動、資本的加持以及企業垂直一體化的布局,點燃了產業投資熱情。一方面,遠期碳中和目標、中短期“十四五”規劃,給新能源產業帶來的支持,打開了光伏產業未來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過去一年大量資金涌入光伏股,多家龍頭公司股價相繼創下歷史新高,光伏成為A股市場的明星概念。
“去年光伏產業在疫情中表現出來的強勁韌性,以及后續政策層面釋放的積極信號,給了市場投資光伏產業的信心。這使得無論是在實際產業投資還是資本市場的股票投資,光伏龍頭企業均受到追捧。”一位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預期反映到了光伏公司的股價上,市值的增加也提升了公司的估值水平,并促使融資渠道通暢,獲得了擴產的底氣。
行業景氣度高漲,使得不少光伏公司2020年的業績飄紅。然而,當部分機構高呼光伏“風口已至,泡沫應長期存在”之時,國內光伏產業卻面臨一個現實問題——不少環節已經進入到了名義產能過剩的階段。
十年前,同樣是大規模擴產潮,國內光伏產業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多家曾經的光伏巨頭轟然倒下。十年后,當產業前景再度明朗時,謹防新一輪光伏產能過剩儼然成為維護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創造歷史的擴產潮
“去年真是經歷了很多‘活久見’。”國內某一線組件企業人士在談及行業擴產現象時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光伏企業實際上一點也不‘差錢’,很多同行都在去年秀了肌肉。”
2020年光伏行業所公布的擴產力度,創下了歷史紀錄。這是一場光伏產業鏈主要制造領域的全面擴產,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以及輔材等核心環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僅在上市公司層面就有13家公司宣布了總投資額超過2300億元的擴產計劃。這其中,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9個百億級別的擴產項目。
進入2021年,新的產能擴張計劃接踵而至。兩大光伏龍頭企業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拉開了新一年的擴產序幕。
1月19日,隆基股份公布了其在陜西省西咸新區的光伏電池擴產項目,擬建設年產15GW單晶電池,投資總額約80億元;1月25日,晶澳科技宣布了100億元的電池、組件投資計劃,以期進一步擴大其電池及組件生產能力,提升垂直一體化的產能優勢。前述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龍頭企業馬不停蹄地再加碼擴產,預示著今年的光伏行業將延續去年的“瘋狂”。加上去年逾2300億元的投資,總額已超過2500億元。
實際上,隆基股份與晶澳科技都已經在去年豪擲百億,上馬了多個擴產項目。2020年,隆基股份發布了10份擴產公告,總投資約290億元;晶澳科技雖然只公布了四份擴產計劃,但總投資額已高達237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兩家龍頭企業擴產項目均覆蓋了硅棒、硅片、電池片和組件這四個重要環節。
投資規模創新高、投資領域廣泛覆蓋,是去年光伏龍頭企所掀起擴產潮的主要特征。不可否認的是,行業高景氣度之下,光伏企業爭相擴產尚在意料之中。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約48.20GW,超出市場預期。其中,僅在第四季度,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一舉超越前三季度總和,顯示出“搶裝潮”帶來的巨大驅動力。
大幅擴產的背后,是光伏龍頭企業正在加快垂直一體化布局的步伐。
光伏企業垂直一體化模式的討論始于十年前。這一模式要求光伏企業需要構建一條清晰和完整的產業鏈,在制造環節主要涵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
隨著擁硅為王時代的終結,光伏產業鏈利潤在各環節的分配逐漸理性化,這使得早年包括晶澳科技、英利能源、天合光能等垂直一體化企業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回報。“垂直一體化的優勢在于主要生產環節都可以實現成本價供應,產品線全面,規模效應驅動的降本路徑可以得到更好的體現。”前述光伏企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特別是去年硅料、硅片等環節價格上漲,更是讓國內光伏企業看到了構建垂直一體化模式的意義。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組件企業需酌情考慮未來戰略從追求市占率到適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體化程度,以應對光伏材料漲價卡住組件廠商、下游企業“脖子”的情況。
垂直一體化模式曾經一度受到挑戰。過去十年,國內光伏行業周期性波動特征明顯,技術的快速進步推動成本不斷下降,導致早前垂直一體化企業因為擴產和布局承受著巨大的現金流壓力。而眼下,平價上網以及政策支持弱化光伏行業周期性特征,行業降本空間變窄等因素均使垂直一體化模式有了長期存在的可行性。
然而,垂直一體化模式的背后,光伏企業的擴產步伐難以停止,光伏行業未來的競爭格局或將更為“混亂”。
新一輪“廝殺”風險
國內光伏產業在過去一年,印證了“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由于需求的強勁增長,截至目前超過八成以上的A股光伏公司所披露的2020年度凈利潤預告均實現正增長。這其中,不乏一些主營涉及光伏類業務的制造企業。
1月29日,東材科技發布業績預增公告,預計2020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約1.03億元至1.23億元,同比增長140.66%至168.10%。這家從事絕緣膜、光學膜等新材料研發、銷售的公司,去年因受到高性能光伏組件需求日益增長的影響,相關配套材料銷售量大幅增長。
最大的業績黑馬是上機數控。這家以數控機床、通用機床為主要產品的機械制造企業,直到2019年才涉足光伏單晶硅片領域。但新的業務使得該公司去年整體業績大增,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30億元至5.80億元,同比增長186%至213%。值得一提的是,單晶硅供應“新人”上機數控,自2020年11月以來,已經與天合光能、東方日升、阿特斯、正泰電器先后簽訂了292億銷售合同。而在1月28日,通威股份加入了單晶硅片采購大軍,與上機數控簽訂了13.06億元的長單合同。
事實上,高景氣度的行業前景,正在吸引新一批的“掠食者”涌入光伏行業。同時,國內光伏企業也加快了上市步伐。
1月29日,廣東高景太陽能年產50GW大尺寸單晶硅片項目在珠海金灣區開工奠基。而投資這項總金額達170億元項目的高景太陽能,成立僅一年半,背后的投資方卻出現珠海華發、IDG資本的影子。
事實上,2020年,國內光伏行業的確迎來了資本蜜月期。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去年A股新增13家光伏企業,上市光伏公司總數達80家,總市值超過2萬億元,較2015年實現翻倍式增長。
且在A股市場上,光伏企業的直接融資項目也獲得資本的熱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過去一年,A股32家光伏公司通過IPO、定增、可轉債等方式從資本市場融資超過560億元。這些資金幾乎都用于新建項目產能的擴充。2020年12月,通威股份成功發行新一輪定增,募集約60億元資金,用于多個電池項目擴產。值得注意的是,多家知名公私募機構參與了該公司的定增,包括易方達基金、睿遠基金、朱雀投資、高瓴資本等。12月30日,天合光能公布了一份規模達52.65億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的融資方案,為其鹽城、宿遷的光伏擴產項目籌備“糧草”。
資本的加持下,光伏企業邁開了激進擴產的步伐,新一輪的“廝殺”風險或不斷逼近。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行業需求相比2019年略有下降,行業集中度被動提升,產業趨勢邊際驗證在行業供需過剩的狀況下龍頭強勁的出貨能力和顯著的競爭優勢。”安信證券認為,2021年將是細分子環節集中度提升的關鍵年份,垂直一體化模式料將成為龍頭企業攫取市場份額的必然選擇。
垂直一體化模式之下,行業整體的擴產節奏或將提升,短期內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供給將迅速爬坡,面臨超預期供給的可能。
作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材料性產品,硅片在過去一年迎來了大幅擴產。隆基股份、晶澳科技、京運通、上機數控以及“新人”高景太陽能均拋出了動輒四五十GW的擴產方案。盡管短期內硅片新增產能無法立即釋放,有效產能之下供小于求,但名義產能過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單晶硅片領域,以隆基股份、中環股份為雙寡頭的行業格局將迎來近五年以來的最大調整,在大量新增產能未來一兩年釋放的預期之下,一場價格戰不可避免。
近日,隆基股份公布了2月份單晶硅片價格,與1月份持平。但價格拐點或將臨近。“當下市場行情并不支持單晶硅片馬上降價,但對行業龍頭而言,此戰已不可避免,晚打不如早打。”興業證券分析認為,龍頭企業或出手抑制同行擴產沖動,劍拔弩張之勢已現,時間節點可能就在春節前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