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架構浮出水面 13家A股企業拼出首份概念股清單
3月19日,正在緊鑼密鼓籌備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組織架構浮出水面。
據悉,全國碳市場交易機構將依托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簡稱“環交所”)建設,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則落戶湖北。
兩大系統建設籌謀已久
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建設啟動于2017年12月。
當年1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啟動。
當日,國家發改委與9省市政府簽署了關于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和運維工作的合作協議,確定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作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的牽頭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深圳市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維。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東、天津、湖北等7個省市是2011年首批碳配額交易試點區域。福建于2016年12月22日啟動碳交易市場,成為國內第8個碳交易試點區域。
此外,江蘇也是全國范圍內較早開啟碳交易試點的省份。2013年7月,江蘇省發改委宣布,該省將在蘇州、鎮江、淮安等3個國家級低碳試點城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再用3年時間在全省推進工作。
2019年11月初,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此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不斷提速。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時間已初步明確。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月26-27日赴湖北省、上海市調研碳市場建設工作時要求,要確保全國碳市場今年6月底前啟動上線交易。
上海是全國最早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和體系的地區。早在2008年就設立全國首家環境權益類交易機構——環交所。而后,上海又在2011年率先啟動試點交易體系建設,并于2013年11月正式啟動交易市場運行。
作為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旗下平臺,環交所是上海碳交易試點的指定實施平臺,也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平臺。
3月18日,環交所披露,上海牽頭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交易機構建設任務。目前交易系統已初步建成,交易機構建設及其他相關工作正有序開展。
“目前正按照國家工作部署推進。”環交所相關工作人員在3月19日向記者表示。
3月16日,人行上海總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等曾赴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進行調研。
在調研中,上海聯交所總裁周小全表示,要集中做好兩件事:一是依托上海環交所盡快完成全國交易機構組建,實現全國碳排放交易如期啟動上線;二是按照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要求,探索推進碳金融發展,使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部分。
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方面,據湖北省生態環境廳3月11日披露,該系統是落地湖北的首個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國性功能平臺。這一平臺歷時3年籌備,目前正在為2225家履約企業辦理開戶手續。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相關人士3月19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將會成立新的企業主體負責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目前正在做注冊工作”。“到底(新公司)誰是股東,還沒有對外公開。”該人士稱。至于該注冊登記系統何時開放,該人士也表示“仍在系統對接”,尚不確定。
至少13家上市公司或將持股
據悉,出于“確保資金的國有屬性和公益屬性”的考慮,上海和武漢的兩個機構,均由9個聯建省市共同出資建設支持。兩個機構股權架構相同,但在組建形式和出資形式上有所差異。
股權架構方面,交易機構和注冊登記機構的股權,將由此前九個試點省市的碳交易所分別持有。
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實施機構持有24%的股份,其他8省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實施機構則平均各自持有其9.5%的股份。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實施機構持有24%的股份,其他8省市的實施機構各持有9.5%的股份。
在組建形式上,湖北將新設一家公司作為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的企業主體。這一點已得到相關工作人員確認。
據悉,上海方面將不再新設公司,而是選擇將環交所直接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企業主體。記者就該組建形式和股權架構求證上海環交所,相關人員未作進一步回應。
3月19日,有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上述方案現已完成各聯建省市征求意見。兩地機構采用上述設立方式,是充分考慮由證監會牽頭的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要求。
“目前審核和溝通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舉行,方案根據主管部門意見和各省市反饋意見也已進行了一些調整,最終方案還有待最后溝通確定。”該人士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全國至少有13家上市公司持有地方碳排放權交易所股權。在未來全國碳市場交易機構組建完成后,13家上市公司或將持有相應比例的交易機構股權。
據啟信寶數據,長源電力(000966.SZ)和國檢集團(603060.SH)均持有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9.0909%股權;興業證券(601377.SH)和閩東電力(000993.SZ)分別持有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21.4286%和4.7619%的股權;金融街(000402.SZ)合計持有北京綠色交易所19.9774%股權,海油發展(600968.SH)也持有該所4%的股權;深圳能源(000027.SZ)、華銀電力(600744.SH)和華能國際(600011.SH)分別持有深圳排放權交易所12.5805%、7.50%和3.1476%股權;中國電建(601669.SH)間接持有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7.9660%的股權;重慶燃氣(600917.SH)和重慶百貨(600729.SH)分別持有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4.8781%和2.0906%股權;華能水電(600025.SH)間接持有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0.6667%股權,華能國際間接持有該所0.3267%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架構浮現后,有消息稱中廣核技(000881.SZ)也持有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股權。記者就此致電中廣核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該消息不實,中廣核技并未持有深圳排放所股權。“我們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多次否認這個消息了。”中廣核技相關人士稱。啟信寶數據也顯示,中廣核技主體公司并未持有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股權。
(編輯:包芳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