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全面啟動線下渠道改革 數字化標準化拉升周轉率
80后的吳強夫婦,是小米線下渠道變遷的見證者。從最早靠自己線上搶小米2S來賣,到后面成為小米的直供點、專營店,去年又升級成為授權店,一路走來,他們見證了小米線下渠道的冰與火。
2011年,吳強和妻子從深圳回到四川夾江,做起了通訊設備的生意。在當地的通訊街上,他們經營著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門店,這是他們創業的起點。
那一年,小米公司的創業也剛剛起步,2011年8月,小米手機1正式發布,后來火爆的銷售狀況超出小米公司的預料,同時,也讓吳強看到了商機。
在小米手機1和小米手機2發布后,很多客戶找吳強買,但是,當時的小米只做線上,線下渠道并沒有貨。然而,在看到客戶對小米手機強烈的購買欲后,吳強決定自己搶來賣。
2013年,小米手機2S發售的時候,吳強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一起購買。最后搶到了幾臺,而且每一臺手機溢價700元賣了出去。
就這樣,吳強靠“搶貨”的方式,賣了三年小米手機。直到2016年,當小米開始布局線下渠道以后,吳強第一時間申請成為了小米手機的直供點,這才開始有了穩定的拿貨渠道。那時,他的店面已經擴大至30多平方米,每個月最多的時候能銷售140多臺小米手機。
不過,成為小米手機直供點之后,日子并沒有吳強想象的那么舒坦。因為當時,小米在線下渠道采用的是和其他手機廠商一樣的經銷商體系,產品通過層層分銷才能到門店手中,再加上小米手機的利潤空間本來就比其他產品小,這使得很多線下門店叫苦不迭。
吳強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在2018年尤其是2019年,他的店面經營也非常困難。好在當年小米手機9發布的時候,小米明確提出要重點支持線下,這對他的幫助很大。因為薄利只有多銷才能穩固營收,如果無法保證充足的貨源,吳強的店面也很難維持。
而2020年,小米針對線下渠道進行的一系列策略調整,讓吳強的境況又一次出現轉變。
效率決定線下門店生死
2016年3月,小米開設了首家小米之家,由此拉開了線下渠道的布局。而推動小米從線上轉戰線下的,是2015年的銷量滑坡。
2015年,小米沒有完成預期銷量,2016年的銷量更是大跌36%,直接跌出了全球前五,這是小米公司發展歷史上的至暗時刻。后來,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在總結原因時曾表示,除了公司內部的管理問題,過去小米一直專注的線上,也遇到了發展瓶頸。
事實上,從整個手機市場的銷售大盤來看,線下銷量的比重要遠遠高于線上,這意味著小米原先的線上成績即便再好,也無法突破規模天花板的局限性。
所以,2016年拓展線下渠道,對小米來說更像是應變之舉。從2016年3月到2017年11月,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小米在全國20多個省份開設了220多家小米之家。這對于在線下幾乎零經驗的小米來說,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局。
2017年,小米走出低谷,手機銷量重新回到增長軌道,這背后,線下渠道無疑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雷軍當年便順勢提出,要在未來三年內,開出1000家小米之家。
2020年12月初,小米之家的第1000家門店在成都萬象城落地,雷軍對小米之家的三年規劃如期完成。然而,在這個完成既定動作之外,通過過去四年的摸索,小米對于線下渠道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線下渠道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在數量上,小米的千家門店與競爭對手的數萬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而在原有的經銷商體系下,小米發現想擴大規模又很難。
究竟如何破局,這個難題擺在了盧偉冰面前。2019年11月,加盟小米公司不滿一年的盧偉冰正式接管小米中國區。在集團“死磕中國區”的戰略下,如何打破線下渠道的桎梏,成為小米中國區的頭號任務,同時這也是盧偉冰在新職位上的最大挑戰。
小米集團副總裁尚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盧偉冰接手中國區后,最先嘗試的是通過第三方服務商,來幫助小米管理區域市場。“但后來我們發現這樣行不通,因為沒有重資產的投入就沒有護城河,而且管理效率這件事,一定要由小米做出來并帶到線下去,這樣才有可能做到。”
尚進稱,線下渠道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是電商,因為電商的效率更高,而所有的競爭都是效率之爭,如果線下實體店無法提升效率,那早晚都會被電商吃掉。
基于此,小米對線下渠道的調整策略也更加明確,那就是要幫助線下門店無限逼近電商效率。而要想實現這一點,依靠原有的渠道模式顯然不行,經過半年多的密集調研,小米最終拿出了一套數字化及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三類線下渠道的異同
在新的渠道策略中,小米打破了原有的層層分銷體系,所有門店都是直接與小米公司對接。這帶來的改變是,小米的每一個產品都是從小米工廠直達各個門店,大大降低了利潤的損耗以及時間的損耗。
事實上,也只有這樣,小米才能真正落實其設想的數字化及標準化管理模式。比如在數字化方面,基于小米研發的零售通App,每家門店的庫存、銷售等經營數據,都能一目了然。
而在標準化上,所有小米之家的裝修風格都被統一,同時,線下渠道在促銷和活動方面也保持與線上渠道同步。
改革之后,小米的線下渠道只有三種模式:一是小米之家旗艦店;二是小米之家專賣店;三是小米之家授權店。其中,前者是小米自營,而后兩者都是加盟的方式。
對小米而言,旗艦店的主要價值是展示品牌形象,所以這些店會開在最核心商圈的最佳位置,而且不會計較盈利問題。此外,旗艦店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專賣店培養店長。
尚進告訴記者,所有小米之家專賣店,都會有一名小米公司派駐的店長,而且他們都是從旗艦店中選拔出來的,目的是幫助專賣店更好的管理經營,所以旗艦店要打造的還有“小米店長”團隊。
而授權店和專賣店的區別,除了沒有小米派駐的店長外,更核心的差異在于貨權。尚進稱,對于專賣店,小米設定了一個全新的商業邏輯,即門店進的貨,只要沒有賣到消費者手中,就都是小米的庫存。而且他們拿貨的價格和零售價格是一樣的,盈利點在于商品售出后小米提供的返點。
這樣的模式下,小米之家專賣店的盈利方式,就不再像過去是看每臺機器的利潤,而是更看重周轉率。只要周轉效率高,即便單次投入的利潤不高,那最終獲得的整體回報也不會太低。而且對加盟商而言,在沒有了庫存壓力以后,可以投入更多資金開更多門店,進而提升貨物周轉。
至于授權店,它的盈利模式還是賺差價,即門店以進貨價拿貨,然后零售價售出,自己承擔庫存。不過,除了這個區別之外,授權店在整體形象以及經營方式上,和專賣店都已經沒有太大差異。
尚進坦言,從小米的角度,當然是希望所有小米之家都是專賣店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資產過重,因為小米除了要承擔庫存的風險,還要派駐店長以及投入一些裝修成本等,所以現階段,在縣級以下市場,授權店的模式仍然要存在。
五個月開出4500家店
去年,小米率先在河南省對這套渠道模式進行了試驗,驗證可行后才開始向全國推廣。今年6月中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小米在四川省的線下渠道進行了走訪,其間,成都某頭部渠道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已經開了30多家小米之家,與過去相比,他認為現在最大的變化是零售體系效率更高。
“小米零售通App非常好用,通過它可以隨時掌握所有店的情況,現在我們一個人可以負責30多家店,但如果沒有零售通,則需要增加至少三倍的人力。”該負責人表示。另外,除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在盈利能力上,過去他的單店的月營收是幾十萬,現在則可以達到200多萬,利潤率也提升2-3個點至10%左右。
而吳強現在開的則是小米之家授權店,目前,他已經在四川夾江開了兩家店。吳強告訴記者,他對于授權店和專賣店的區別感知并不強,因為從實際經營的情況來看,他并不擔心有庫存。不僅如此,他接下來還打算繼續擴充店面面積,擴大經營。
去年11月,盧偉冰曾立下目標,要在未來一年內,讓中國的每個縣城都有小米之家。隨后,在全新的渠道策略下,小米的開店速度開始爆炸式增長。今年1月9日,小米曾創下單日1003家小米之家同時開業的驚人紀錄,而截至4月底,小米之家的數量已超過5500家。
三年1000家店,與五個月4500家店的開店速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背后,小米也在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即它已經摸索出做線下渠道的最佳模式。
今年5月,盧偉冰表示,經過半年的努力,小米已經在河南、江蘇兩個省實現了100%的縣城覆蓋,預計到今年年底,縣城全覆蓋的目標就能達成。而在此基礎上,盧偉冰還提出了一個更加宏大的目標,即未來要在鄉鎮市場開10000家小米之家授權店。
對于實現新目標,盧偉冰充滿信心。這是相比五年前,小米之家現在對線下渠道的吸引力已經強出太多。“比如過去小米想進入大型商場,商場都還要考慮考慮,但現在,很多商場都拿出最好的位置主動邀請小米之家進入,就是因為小米之家能帶來客戶流量。”
對渠道商而言也同樣如此,四川一家大型通訊商的總經理便坦言,“2018年的時候小米來洽淡開店,那時候我們還很猶豫,但現在,我們是希望能和小米進行更多的合作。”
記者通過走訪還發現,與其他品牌的線下店相比,小米之家還具有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小米具有極強的粉絲屬性,比如位于樂山王府井購物中心的小米之家,是小米在四川的第一家線下店。當時這家店開業的整個過程,都有當地米粉的參與,到了現在,這家店也經常舉辦一些米粉活動。
二是,小米較早的生態鏈布局,現在顯現出了價值。吳強告訴記者,他的客戶群體的換機周期大概在2-3年,所以如果小米之家只賣手機肯定維持不下去,而小米生態鏈產品,則是很好的補充。
一家已經與小米簽署50多家線下店合作的通訊商負責人表示,他不想一輩子都賣手機,但過去,通訊行業和家電行業之間有很高的壁壘,而現在,通過小米生態鏈,他可以涉足更多領域。
更高的用戶粘性,更豐富的產品品類,這些都成為小米開拓線下市場的核心優勢。不過與競爭對手相比,小米的線下門店數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所以接下來,小米在線下渠道上仍將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而這套線下打法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價值,在小米未來的財報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應采訪者要求,吳強為化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