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三板摘牌的如涵控股,會去哪里呢?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1月22日, 如涵控股(832887.OC)作為一家孵化出很多網紅的新三板公司,發布公告擬申請從新三板摘牌。


作為孵化出張大奕的平臺,如涵控股當年以“網紅第一電商”的身份登陸新三板時,備受關注。但是隨著熱潮退去,網紅變現能力減弱,電商的虧損成為常態。
從如涵控股披露的2017年中報來看,雖然營業收入高達3.05億,較上一年同期增長高達293.48%。但是卻虧損1531.9萬元。
對于摘牌原因,公告中并未明說,只解釋為“根據公司未來發展及戰略規劃需要”。
2017年上半年虧損1500萬,擬申請從新三板摘牌
對于2017年上半年的虧損,如涵控股給出了兩點理由。
第一,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較上期大幅增長。在今年上半年,如涵的廣告宣傳費用和紅人服務費以及員工工資出現了特別大的漲幅。就廣告費來說,去年同期廣告費僅為604萬,今年上半年猛增到3815萬,漲幅超過500%。紅人服務費也從568萬猛增到3412萬,員工薪酬則從219萬增長為1577萬。
第二,如涵線上服裝類業務銷售占比較高。上半年服裝銷售占總收入的比例為77.23%,而服裝類業務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即由于秋冬季服飾相比春夏季服飾普遍品類多、單價高,秋冬裝在整年的產品銷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一般均呈現下半年高而上半年低的態勢。
這兩點理由與2016年中報虧損的原因相似。之前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涵控股主要虧在營銷成本上。如涵控股的紅利就是漲粉,但是近一年張大奕的粉絲漲幅并不大,紅利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如涵控股需要用自己的供應鏈來打造更多網紅,進行成本攤銷,但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如涵控股旗下的眾多網紅中,被大眾熟知的只有張大奕。網紅不能夠批量打造,就意味著張大奕的“養家”壓力不小。
從2017年上半年情況來看,大奕電商(如涵控股持股比例為51%)仍是如涵控股營收的主要來源。2016年如涵控股年營收4.45億元,大奕電商營收則為2.28億元。2017 年上半年,大奕電商實現營業收入1.32億,凈利潤1819.2萬元。
公司掛牌以來一直采用協議轉讓,二級市場幾乎沒有過成交,截止2017年半年報,僅有14戶股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作出承諾,若有股東存在異議,將通過協議方式收購異議股東股份或協商其他解決方案,爭取達成一致意見。
這家孵化出網紅的公司,本身也是個“網紅”
如涵控股是在2016年上半年,通過借殼克里愛登錄到新三板的。當時,如今如涵控股的實控人馮敏是通過定增以7.66元/股的價格進入的,以此價格計算,當時的估值僅為2.14億元。
2016年8月,剛來到新三板的如涵控股,就發布了一份股票發行方案,并在短短的四個月內以96.43元/股的價格完成了這次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參與了這次認購,公司估值也從2.14元暴漲了15倍,達到了31.3億元。認購完成后,阿里持有如涵控股總股本的9.58%,一舉成為第四大股東。
如涵控股能夠得到阿里的認可,與本身的商業模式有關。如涵電商以孵化網紅著稱,“網紅+社群+電商”的商業模式支撐著它的估值。前身為淘品牌“莉貝琳”的如涵電商成立于2012年12月,依托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供應鏈后端支撐和公司運營管理能力,與網紅之間建立了“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的合作模式,幫助她們在電商變現、廣告代理、泛娛樂等領域發揮商業價值,并形成“流水線”式網紅炮制模式。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創新的業務模式,加之網紅經濟爆發的風口。阿里肯為如涵電商豪擲3億,似乎不難理解。
從新三板摘牌的如涵控股,會去哪里呢?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