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培訓幫紓困 上交所緊盯上市公司“關鍵少數”
一家上市公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關鍵少數”,即董監高、控股股東、核心骨干等,這“關鍵少數”中的關鍵就是實際控制人。
11月28日,上交所舉行了第二期上市公司實控人信披合規的培訓,專門解讀最新信披監管政策、重大資產重組信披要點、債券融資政策及產品解決和質押業務風險防范與化解。
本次培訓,有上百位滬市上市公司實控人和高管參加。
實際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亦曾多次公開表態。
防范質押風險關鍵在實控人
部分上市公司實控人和高管屢在“黑天鵝”的邊緣試探。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監獄風云”擴容的調侃聲背后,指向的是公司風險意識不足、內部治理失控等問題。在此形勢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本次培訓既有合規性的案例和規則解讀,又針對上市公司質押風險專門組織市場機構和一些存在質押困難的上市公司實控人面對面進行座談交流,為其市場化紓困搭建平臺,與會代表展開分組討論,研究面臨的困難和對策。
對于外界較為關心的質押風險,記者了解到,通過過去一年各項措施的實施,滬市整體風險有所緩解。
截至2019年11月15日,存在質押的公司家數減少了186家,數十家公司在多方努力下,第一大股東質押比例降至80%以下;但整體質押水平還有待進一步降低。
不過,企業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化解質押風險。記者從現場了解到了一些典型的化解方案,比如股權方式,以現金受讓部分股權或控制權、向控股股東增資;債權方式:通過轉質押、提供專項資金、附帶回購條款式增資;金融方式:開展全面金融合作進行債權債務重整等等。
某上市公司高管向記者透露,公司與控股股東都面臨著較大資金壓力,近期與某信托公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信托公司將向公司開展授信業務,通過債務重組及新增開發資金的方式提供融資,同時對被質押、查封資產進行一定規模的再融資合作,由此助力公司改善流動性、提升經營質量,穩定控股股東質權人的信心。
推動實控人專注主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滬市主板公司經營運行穩健,但整體增速放緩,表現出分化。其中,藍籌股表現良好,貢獻營收8成以上,但小市值公司業績整體下滑,局部風險有所集中。部分不專注主業,僅以概念炒作、突擊交易、資本運作等方式實現保殼、養殼的公司,估值水平已經明顯回落。
“交易所既做監管,又做服務,監管是要重點防范風險公司,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服務是要幫助公司借力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比如,交易所正在考慮進一步推進分類監管,如何幫助上市公司獲得更多信披和融資便利。但建設好這個市場,光靠監管者遠遠不夠,需要上市公司尤其是實際控制人擔起責任。”上交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實際上,除了監管要求和公司本身的經營需要,投資者的“用腳投票”也在發生作用。“與以往無差別下跌和上漲不同,今年的市場發生一個新的變化,即有差別、結構的風格正在形成,而這種價格機制將倒逼公司專注主業,提升質量。”分析人士指出。
一位金融專家告訴記者,從當前市場來看,科創板公司估值逐漸回歸理性、浙商銀行出現首日盤中破發、一元股數量增多,無不體現出價格機制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而這將影響到所有A股公司,也改變了很多實際控制人的想法。
“以往,新股上市后一個月股價翻倍甚至漲幾倍,對實控人來說會有壓力,既不能賣,市盈率又高,價值要支撐估值,即使鉚足勁拼命干,也很難在三年內達到上市高點時的市盈率。這時候,難免會有公司想到一些‘撈偏門’的辦法。現在出現破發,是供需變化的結果,上市公司專注主業動力足了,負擔小了。”前述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同時他也指出,除了上市公司,對投資者、機構來說也是一種約束。
作為企業又如何感受到變化?11月28日,一位參與培訓的滬市上市公司實控人在受訪時表示,“這次培訓加深了自己對市場新變化的認識,也增強了對市場發展的信心。當前的市場環境對企業本身的質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合法合規、穩定地發展,而價格機制更敦促企業,只有把業務做好,公司才會被認可。比如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合作更緊密了,對實控人的指引就更加必要。如果實控人不尊重市場規律,不嚴守誠信義務,對企業來說很危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