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套路”調查:饑餓營銷、踩線宣傳頻現 炮制“明星經理”漏洞百出
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混合基金的熱銷,甚至引發了整個資本市場震動。
然而在千億資金瘋狂涌入的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爆款基金背后暗藏著基金銷售的“灰色”現狀。
“依靠流量,消費者從眾心理以及饑餓營銷來實現爆款,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事情。”2月20日,一位業內研究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坦言。其認為,銷售環節渠道誘導嚴重。
據記者了解,有渠道客戶經理在宣傳推介時,就會直接告訴投資者相關產品大概率會出現比例配售的情況,所以投資者要想達到預期的購買量,必須投入更多資金。
自2月3日以來,已經有招商科技創新、建信科技創新、永贏科技驅動、東方紅恒陽五年定開、交銀施羅德瑞思三年、睿遠均衡價值三年6只“日光基”,幾只爆款基金均啟動了比例配售。其中睿遠均衡價值的配售比例不足5%。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基金公司的宣傳推介材料上,還出現了表述不盡不實的情況,存在過度夸大甚至誤導的嫌疑。
“饑餓營銷”套路頻出
“限額配售,就暗示著這是一只好產品,購買需要靠搶!”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基金公司設置限額配售的初衷,則是為了控制基金規模來保障業績,但限額配售的方式會導致人為推高投資者預期。
“有時候客戶經理在推薦基金時也會提及,這個產品開售就會引起很多人購買,會超過原定的規模,所以你們要趕緊下手等等,也是有一定暗示和引導作用。”廣州一位基金投資者受訪表示。
平安證券基金研究團隊執行總經理賈志指出,“爆款的基礎是產品質量真的過硬,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續,如果投資者發現辛辛苦苦搶過來的產品并不如意,就會對產品甚至公司失望。這種做法是將基金變成稀缺性的產品,人為地推高了持有人的預期,不利于市場正常發展。”
不僅僅是渠道方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近期不少公募基金的宣傳材料上對“限額配售”都做了著重宣傳和突出。
比如廣發科技先鋒基金的宣傳海報上,突出標注“限額80億,1月17日發售1天”;招商科技創新的宣傳海報上,正中顯眼位置也突出了該基金的募集規模上限10億元;永贏科技驅動的宣傳海報上,也在中心位置標注“限額80億,末日比例配售”;還有同樣一日售罄的交銀施羅德瑞思三年基金,該基金也在宣傳海報中央用不同字體標注了“限額50億,末日比例配售”。
在基金公司微信公眾號、以及支付寶財富號等平臺上,相關基金的宣傳文章也對限額配售重點突出,比如支付寶APP中建信基金財富號在建信科技創新基金發行時發布的文章,題圖下的簡介寫著“限售10億,末日比例配售,速來!”;招商基金也在微信平臺針對招商科技創新基金的宣傳文章下方簡介中標注了四個字,“限額10億”。
“其實限額發售一開始還是為了控制基金規模,但是這種模式又正好符合了大眾這種‘缺什么買什么’的心理。”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表示。
而在這種風氣下,正常發新的基金公司不得不追風啟用同類的宣傳手段。不少營銷人員游說內控稽核時,甚至以其它公司的宣傳材料作為合法性依據。
“限額配售確實會讓投資者心動,我自己之前看到睿遠均衡價值的宣傳都會生出是不是應該買一點的想法。”上述公募基金人士坦言。
但這個“適當營銷”的尺度究竟應該如何把握,目前來看行業內的標準仍然參差不齊。
“我們公司類似‘不買后悔’、‘快上車’等等這種帶有較強引導性和傾向性的表述是不行的,要求只能客觀描述不能有傾向性地刺激投資人申購。”亦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我們其實可以思考一下后面是不是有更合理的價格可以買到這些基金。反思一下是不是一定要去搶購,搶購的心態是什么,是不是一個明星產品就可以解決全部理財需求?”賈志指出。
此前不少爆款基金成立后的凈值都出現過波動,甚至跌破面值的情況。譬如2019年大賣700多億的睿遠基金旗下另一只產品睿遠成長價值,該基金在2019年3月26日成立,到4月12日該基金凈值即跌破1元,在6月25日該基金首次開放申贖時,基金凈值亦低于1元。
混淆、誤導等問題猶在
自去年2月證監會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及配套文件《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就對基金公司的宣傳推介材料做出了嚴格要求。
“業績穩健”、“業績優良”、“名列前茅”、“位居前列”、“最大”、“最好”、“最強”、“唯一”,以及 “坐享財富增長”、“安心享受成長”、“盡享牛市”等易使投資人忽視風險的表述; “欲購從速”、“申購良機”等片面強調集中營銷時間限制的表述均不能使用。
正如前述幾只限額配售基金在宣傳上所傳達出的“欲購從速”等隱含內容,其存在的誤導性問題仍值得關注。
雖然目前征求意見稿仍未實施,但現行《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中,也指出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中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不得夸大或者片面宣傳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及其管理的基金的過往業績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此前永贏科技驅動的宣傳材料中就提及“把握低點機遇”,招商科技創新的宣傳中也提及“低位布局”,還有鵬華豐融定開債的宣傳海報上,也有“冠軍之選”的表述。
如果按照征求意見稿的標準,不少基金在宣傳上所指出的“低位布局”、“把握低點機遇”等等亦均存在誤導嫌疑。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基金公司的宣傳材料存在混淆關鍵信息,表述不盡不實等現象。
譬如交銀施羅德瑞思三年的宣傳材料中,指出基金經理沈楠有長達十年的從業經驗,但從沈楠的從業經歷來看,其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在長江證券擔任高級分析師,在2011年才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2015年5月起才擔任基金經理。
也就是說,沈楠的十年從業經驗是從其券商工作開始計算,若按照其擔任基金經理的年限,還不滿5年。稱其“長達十年的從業經驗”,顯然存在混淆。
此外,該宣傳材料中還提及沈楠“過往管理業績較為穩健,回撤控制極佳——其管理的交銀主題近五年總回報157.86%”。但沈楠從2015年5月5日才開始管理交銀主題,目前管理時間尚不足五年,Choice數據顯示,其截至2月20日的任職回報為104.33%。
類似的還有華夏基金,在近期發售的華夏翔陽兩年定開混合基金的宣傳材料中,華夏基金稱蔡向陽有13年投資經驗,而蔡向陽在2007年10月加入華夏基金但2014年5月才開始擔任基金經理,任職基金經理的年限不足六年。
真假明星基金經理噱頭足
還有一種被業內廣泛采用的營銷手段就是“包裝”明星基金經理,制作“噱頭”。
就如大爆款睿遠均衡價值,該基金在開售近一個月前發布公告,在各類宣傳材料和新聞稿件中,這只基金被塑造成“來之不易”的一只稀缺產品,疊加“基金大佬”陳光明的明星效用,配合起來更是“所向披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睿遠基金的官方微信賬號上發布的宣傳文章中就稱,“經過近一年的等待,睿遠基金旗下第二只基金終于破繭”。
另外還有2019年的公募基金業績“三冠王”劉格菘,近期廣發基金新產品宣傳時針對劉格菘做了著重筆墨推介,譬如在廣發科技創新的海報上突出標注擬任基金經理為劉格菘,在微信文章簡介中提及“請注意,劉格菘新品!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基金,將于1月17日發售1天”,同時在宣傳文章中多次提及劉格菘在2019年的業績表現。
“包裝明星基金經理的宣傳方式其實比較常見,明星基金經理的效果也非常明顯。”談及近期睿遠均衡價值三年等多只產品的熱銷,某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另外在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宣傳上,還有不少基金公司的業績宣傳重點均相對突出短期。
譬如2019年的業績排名第一的劉格菘,如果拉長時間來看,劉格菘在過去兩年的業績表現并不突出。其管理的廣發小盤成長以及廣發創新升級,在2018年的收益就為負且跑輸同類產品均值。
而在近期新基金的宣傳中,廣發基金在不少宣傳材料中均對劉格菘2019年一年的業績著重突出。
又如永贏基金在近期發行的永贏科技驅動基金的宣傳中提及,“基金經理李永興管理的永贏惠添利、永贏智能領先、永贏高端制造成立時,上證指數的點位都在3000點附近,這些基金幫助投資者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收益,且時間越長的產品收益率越高。”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永贏高端制造在2019年11月1日才成立;永贏智能領先在2019年3月26日成立,僅有2018年5月31日成立的永贏惠添利,成立時間超過一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