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二院醫護口述心路歷程:摸著石頭過河創造方艙模板 花大量時間對患者做心理調適
3月10日17時30分,隨著武漢市武昌區洪山體育館東出入口的大門關閉,武昌方艙醫院結束使命。運行35天后,作為武漢市首個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最后一個休艙。
作為首家方艙的建設者之一,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們,經歷了“方艙醫院”的開始到結束。
來武漢36天之后,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慧琳這一晚睡得特別香。“今天早上一覺睡到了8點多,覺得特別舒服。”3月11日,張慧琳在武昌方艙醫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來武漢之后,平時張慧琳一般在六點多鐘就要起床,大約7點半就得到武昌方艙醫院。
結束方艙醫院的工作時,張慧琳的心情是復雜的。
“一方面,我們很開心,病人們能夠戰勝疾病出院。另一方面,也有點不舍,我們和病人建立了很好的感情。我們從方艙開艙第1天就來了,那時方艙還在建設之中,到現在一直守到最后,其實,我們對方艙也有著很深的感情。”張慧琳說。
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朱威宏看來,在武昌方艙醫院一個多月的經歷,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回憶和消化。“多年以后,我也許會很情不自禁又回想起這里的很多場景,一些令人回味、感動、難忘的場景和片段,人和事都是這么真實的,有的高興,有的悲傷,有的壓抑,也有的讓你激動。”朱威宏說。
從陌生到熟悉
“來武漢的路上,我們才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來建設方艙醫院。那時候,沒人知道方艙醫院怎么建設,尤其是針對傳染病的方艙。”朱威宏說。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肖奎回憶道,當時從長沙接到出發的任務時候是比較茫然的。不過,當來到洪山體育館的時候,看到里面床位的布局,“大概心里有個數了”。
“武昌方艙醫院的第一批病人,是從2月5日晚上11點到6日中午12點多連續收進來的。那時候,所有人基本都是連軸轉,非常緊張,大家都沒有經歷過這樣大規模收病人的情況。”肖奎說。
即便是在家里做了無數次練習和心理準備,真正“上場”的時候也會緊張。大多數醫護人員來到方艙之后的第一天,是他們職業生涯里第一次穿上如此厚的防護服。
“第一次穿防護服,花了將近50多分鐘才把衣服穿好。”湘雅二醫院精神心理科護士劉進說。
劉進出生于94年,是湘雅二醫院在武昌方艙醫院工作的隊員中年齡最小的之一。第一次進入方艙的劉進,有點緊張,有點害怕。“當時,所有的衣服都包得特別密,眼罩也戴得很緊。進去之后,話說多了,人就開始缺氧,因為包得實在太嚴實了,喘不過氣。”
由于缺少經驗,說話太急導致缺氧,第一次進入方艙的劉進,只待了兩個多小時。但是,此后他們慢慢掌握了方法,防護服穿得更熟練更快,說話也變得更加平緩,盡可能保持自己的呼吸持續平緩。
然而,畢竟體育場和一家傳染病醫院有明顯的區別,除了硬件設備還沒建設完畢、條件緊張之外,醫護們對病人的治療方式方法也經歷了學習的過程。
“一夜之間就把病人收滿了,看到那么多的病人,我當時就在想,我們該怎么開始我們的工作?”張慧琳說。
肖奎告訴記者,剛來武漢的第一個星期,是最忙碌的時候。
“病人來了以后要建立起一整套檔案,我們要給他們劃分床位、詢問病史、測量生命體征,記錄相關信息、開醫囑、準備藥品,這是一系列的動作。頭幾天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我當時每天大概只有5小時的睡眠時間。”肖奎說。
隨后,來自多支醫療隊的醫護之間、醫護和患者之間都逐漸開始熟悉與磨合。盡管此時方艙醫院處于病人數量和工作強度高峰期,但隨著彼此間的磨合更有默契,總體而言日常運行變得更加平穩。
隨著病人陸續出院,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開始減少,也有更多時間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據肖奎介紹,隨著病人數量慢慢減少,醫生查房時平均與一個病人交流的時間也增加。到后期,醫生每次進艙查房時平均可以有5分鐘甚至10分鐘的時間,和每個病人充分溝通、交流。
“建設方艙醫院,沒有模板可以參考,而武昌方艙醫院是武漢建成使用的第一批,我們是被摸著石頭過河的‘石頭’,之后的方艙在建設時借鑒和參考了我們的很多經驗。”肖奎說。
從醫患到朋友
“方艙醫院的患者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多的癥狀,但是又被確診了是新冠肺炎。收治入院的話,一是讓我們進行嚴密的觀察、治療、護理,二是起到隔離的作用。”張慧琳說。
朱威宏表示,對于輕癥患者而言,最根本的核心問題是通過治療戰勝疾病。而湘雅二醫院醫療隊的一大特色是,注重疫情下心理干預的治療,與病人交心,爭取理解,讓他們感覺受到了尊重。
除了是一位精神心理科的護士,劉進還是一位心理咨詢師。他接觸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名失眠患者。
“因為突然患這種疾病,他有焦慮和擔心。每天晚上都失眠睡不著,凌晨四五點鐘才能睡覺,早上睡一到兩個小時就醒了。”
隨后,劉進告訴了病人一些睡覺的方法,通過睡眠治療、音樂放松、正念療法治療引導病人。過了三四天之后,病人失眠的情況慢慢好轉。
事實上,在方艙醫院里,對自己的病情或者家庭產生焦慮和擔憂的患者不是少數。
針對這個情況,他們成立了心理小組,開展以溫暖放松心靈為主題的小團體治療。此外,醫療隊還布置了心理心愿墻,讓病人把自己的心愿表達出來,并通過一些繪畫的治療,為他們樹立信心。
張慧琳告訴記者,在方艙醫院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幫助病人緩解心理的壓力。
“有一個發型師,他在方艙里面就給病友理發。我們看他挺開心的,但他很擔心出院后,沒人找他理發。”張慧琳說。
肖奎認為,輕癥患者的治療難度在于,當中有一部分病人核酸一直不能轉陰,這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困擾。
“這些病人需要更多的不是藥物治療,而是心理治療。要讓他認識到‘病來如山倒,但病去如抽絲’。”肖奎表示。
張慧琳說,很多病友和醫護都從普通的“醫患關系”變成了“朋友”關系,彼此加了微信。疫情結束之后,不少病友都表示,希望醫護人員們有機會再來武漢看看,希望有機會看到醫護們摘下口罩的樣子。
雖然方艙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方艙醫護”們的抗疫一線工作還將繼續。“休艙之后,我們還會原地待命,等待下一步的新任務。”朱威宏表示。(編輯:包芳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