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制造業三大風險 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塑
“從中長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巨大影響。”LLamasoft公司CEO Razat Gaurav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關于供應鏈的底層設計將會有非常激烈的辯論,我們會看到一個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的再平衡。”
LLamasoft是一家專注于供應鏈分析、優化設計解決方案的軟件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在包括上海在內的全球多個城市和區域開展業務。因為可以從制造行業、零售商、分銷商多個渠道去采集數據,Razat向記者表達了他對于全球供應鏈的看法。
“對于不同的行業,再平衡的答案是不一樣的,”Razat說,“整體而言會有以下這幾個因素,包括整體的生產成本、對于企業服務水平的影響以及產品質量的考慮。”
制造業供應鏈受沖擊
基于對不同行業的數據進行分析,Razat認為新冠疫情下,對不同的行業都造成了沖擊,在供應鏈上體現出了三大明顯的風險點。
第一個風險點,取決于在疫區生產設施的數量,包括供需關系的情況;第二點,在于相關的企業是否有一些其他的選擇,是不是有其他的供貨商或者是可替代的零部件;第三點,在于現在企業的庫存當中是否有足夠緩沖生產資料儲備。
也是因此,在疫情發生以來,受到沖擊最為明顯的行業依次為消費電子業、汽車行業、醫藥行業和服裝行業。
“受到沖擊最大的就是消費電子行業,”Razat告訴記者,“對于汽車行業和醫藥行業來說,未來的沖擊更多來自于疫情在全球擴散;而服裝行業,目前受到的沖擊并不是特別明顯。”
這些公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確保將疫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一方面這些公司在要求運輸商加急運貨,另外一方面也在尋找可替代的供貨來源確保正常的運營。
“現在的好消息是中國的很多工廠已經逐漸開始復工了,工廠也正常開始運作起來。對于那些依賴于中國供應鏈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好消息。”Razat表示。
而疫情正在加速蔓延的歐洲和北美地區,情況則有些不同。當地政府的側重點在提供相應的檢測試劑、醫療設備和醫院的建設,以及民眾的食品供給、防疫物品和生活物資。
面對這樣的情況,企業需要在成本、所提供的服務,以及所面臨的風險之間取得權衡,并作出相應的改變,這些改變也是他們整個供應鏈的架構設計當中最為根本性的。
實際上,之所以出現上述的風險點,其根本原因是過去許多公司的決策,都是基于成本最低、流動資金效率最高來做考量的,這就導致了他們的供應和生產的集中度非常高,在緊急情況下就會出現單個故障點影響全盤的問題。
同時也可以看到有些公司希望庫存維持在比較精簡的水平,但是一旦出現像全球大流行疫病的情況,供需關系就會出現許多變化。在物流方面,卡車運輸、港口、集裝箱和空運方面,在緊急情況下出現了一些瓶頸和障礙。
“最后,疫情還讓許多消費產品公司一個非常嚴重的痛點暴露了出來,”Razat說,“這些公司往往只認識自己的一級供應商,而對二級、三級供應商的了解非常少。”
這一缺陷讓他們在疫情發生之后,完全無法對自己的供應鏈進行有效的控制,因為短缺的源頭可能不是因為一級供應商,而是因為二級或三級供應商,對這些供應商了解的缺席,將會造成供應鏈整體的崩潰。
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塑
在疫情結束后的未來,全球供應鏈改變的答案,并不是只有一個。
“中國在未來仍然會是制造業大國,很多企業還是會選擇中國作為產能集中地,”Razat說,“同時,這些企業也可能會去考慮其他一些國家,像印度、東歐和墨西哥,或者是將部分的產能搬回到他們國內。”
從醫藥行業來看,制藥公司已經在制定應急計劃,探索原料藥和其他用于制藥產品物料的替代供應源。“他們需要根據總成本和服務客戶的成本找到合適的資源,”Razat告訴記者,“鑒于中國供應的大部分是原料藥和其他原材料(中國供應370種基本藥物的原料藥),同時考慮到制藥行業的交貨期較長,目前的替代供應源需要數周至數月的時間才能在供應鏈中生效。”
這一過程的目的,都是在降低供應鏈的風險,確保不會因為單個環節的問題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崩潰。而面對這一過程,中國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融入未來的全球供應鏈。
首先,實施中國成品的全球擴張戰略,擴大其進入全球供應鏈的范圍,其中并購戰略是增強全球布局的可行選擇。
其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的優勢,這是促使許多公司保持在華生產制造能力的充分理由,而政府的激勵措施可以在推動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隨著信息技術不斷融入產品,相應地會增加網絡風險,信任在貿易關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應盡其所能承諾企業的信息安全,并確保與在中國制造并外包到其他國家的技術有關的任何隱私和知識產權問題得到保障。
最后,提高在中國境內經商的便利性肯定會有所幫助。“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已經上升至第31位,改善這一地位將有助于其融入全球供應鏈。”Razat向記者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