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券商集體唱多鈷價 大宗商品反彈周期股有望“王者歸來”?
繼上周鈷價出現明顯反彈后,近兩天頭部券商開始集中唱多鈷價。
8月5日,國泰君安發布研報,認為本輪鈷價上漲持續性仍強,鈷價看漲至40萬元/噸。前一日則是中信證券表態,在供應缺口和補庫剛需帶動下,鈷價有望大幅上漲,其給出的“目標位”同樣是40萬元/噸。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鈷行業供需面并非發生實質性好轉,價格的上漲更多還是受到非洲疫情可能導致的“斷供”擔憂影響。換言之,目前鈷價的上行仍然局限于預期當中。
還有一個重要背景是7月鈷價反彈的同時,其他有色金屬品種也在同步上行,倫鋁、倫鋅、倫鎳便是典型,加之國內定價的煤焦鋼產業鏈和玻璃期貨的連續上行,商品市場的結構性上漲特征愈發明顯。
其背后,無疑是資金在尋找具備基本面支撐或擁有故事性的品種炒作。華東一位鈷行業人士8月5日也指出,鈷作為“小金屬”本身便十分利于資金炒作,而非洲斷供的預期則貢獻了上漲題材。
“斷供”引發預期式拉漲
從大周期來看,目前處于27萬元/噸的鈷價絕對處于底部區域,2018年時曾一度接近70萬元/噸。
正因于此,鈷價在底部的每次反彈都會引發市場不小的漣漪。
本報7月29日報道指出,7月下旬國內鈷價出現連續拉漲,市場價從7月20日的24.7萬元附近一路升至28日的27.8萬元/噸。
8月4日、5日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兩家頭部券商先后發布研報,力挺鈷價,而兩家賣方的邏輯較為一致。
“7月以來,剛果(金)重點銅鈷生產企業出現確診病例,主產區疫情有進一步蔓延趨勢。政府強制企業解除封閉管理為疫情防控帶來更大挑戰,后續不排除出現停產風險。”中信證券指出。
國泰君安也認為,近期剛果(金)礦業部要求礦山解除封閉式管理,考慮剛果(金)目前衛生和抗疫條件,后續當地疫情爆發概率提高,礦業受疫情影響概率加大。此外, 南非的疫情也極大地影響了鈷原料運輸。
最終,兩家機構得出了“鈷價看漲至40萬元/噸”的結論。也正是在這兩天,鈷行業上市公司股價接連大漲。
其中,寒銳鈷業走勢最強,8月4日漲停、5日再漲近6%,至此公司股價已全部收復7月中旬市場調整以來的所有失地,距今年2月特斯拉改用無鈷電池時的高點也已十分接近。
不過,細究之下,上述結論建立的前提是剛果(金)鈷礦停產和運輸受限,本身是對未來行業演變可能的一種預判。
而反觀當前行業基本面,卻并未出現較為明顯的好轉。
“國內新能源汽車增長開始恢復穩定,歐洲也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對鈷的需求端會有一定帶動,但具體帶動效果會較為有限。”生意社鈷鋰行業分析師白家新8月5日介紹稱。
在他看來,雖然來自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在好轉,但是包括手機在內的3C產品下滑嚴重,“一加一減之下,難以對下游需求產生明顯拉動。”
在供需面未出現根本性好轉的背景下,近期鈷價的上行主要是對“斷供”預期的一次計價。
“現有預期下,鈷價是可以繼續上漲的,只是到達40萬元后能夠在這個價位上維持多久,仍需要供需面作為支撐。”白家新表示。
資金推漲效應不可忽視
鈷,單價高,產量小且集中,價格容易被資本控制。
國泰君安研報也指出,“電鈷極易被囤貨和控盤,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在對鈷價上漲一致性預期抬升時,自然而然整個產業鏈會形成囤貨和補庫的一致性行為,形成極強的庫存周期,反過來加強了鈷行情的幅度和級別。”
所以,資金層面對鈷,以及其他有色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推動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7月底鈷價拉漲前,國際有色金屬便整體呈震蕩上漲的趨勢。
僅以同樣用于動力電池中的鎳為例,特斯拉7月便表態將大規模采購鎳,并呼吁礦商多開采鎳。而從7月至今,倫鎳也從12805美元/噸上漲至14173美元/噸。
其他上漲較為明顯的還包括倫鋁、倫鋅,有色金屬的集體走強,也就難免會引發市場推漲鈷價上行。
國內商品市場的情況類似,部分國內定價,或者是國內話語權較強的品種近期接連上漲。
7月初,國內玻璃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為1478元/噸,至8月5日已升至1806元/噸,累計漲幅超過22%。
同期,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取得了14.27%上漲,焦炭期貨、螺紋期貨創出年內新高。這類品種價格強勢的背后,既具備一定的供需面支撐,又兼具了資金推動效應。
以玻璃期貨為例,庫存下降明顯,需求端有所好轉。
此外,其期貨持倉、成交變化上也顯示出了近期資金投機度的明顯提升。在其拉漲期間,玻璃期貨主力合約持倉呈小幅下降趨勢,但是單日成交量則從7月初的15萬手迅速攀升至8月初的50萬手,部分交易日更是超過80萬手。
持倉量下降、成交量反而上升,恰恰說明了該品種活躍性、投機性的明顯增加。
不過,當前包括期貨及不具備期貨的大宗商品在內,尚未出現大規模集體調漲的行情,只是因各自供需面強弱程度不同,市場出現了部分商品的結構性上漲。
若從該角度來看,近期市場各方集中討論“周期股還有機會?”的話題,還需要進一步細分對待,處于行業底部、存在漲價預期的行業,無疑還有機會。
畢竟,一旦行業景氣度反轉,周期股巨大的業績彈性,或讓醫藥、消費,甚至是科技行業都“無地自容”。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