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戰略“看上去很美”:華安基金、興業基金等有產品 遭市場淘汰
截至8月26日,市場上共有557只ETF基金。
而且ETF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
根據Wind數據,2019年末,全市場共269只ETF;而2020年末ETF數量已達368只,新增ETF達99只;截至8月26日,今年新增ETF已達189只,另外還有正在發行的ETF基金19只。
而ETF發行井噴的反面是,今年ETF的清盤速度也在加快。
2020年全年共有8只ETF基金清盤,而今年以來已有10只ETF基金清盤。
業內人士認為,ETF基金“冰火兩重天”的背后問題是ETF基金產品發行過多,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發行井噴
截至8月25日,今年以來新成立ETF的數量已達到189只,發行總份額超過1248億份。
與之對比,2020年全年,新成立的ETF數量為99只,今年以來新成立ETF數量是去年全年的190%。
2019年全年,新成立的ETF數量為87只,今年以來新成立ETF數量是2019年全年的217%。
總體來看,今年36基金公司發行了189只ETF基金中,其中,發行數量最多的是華夏基金,今年成立了19只ETF基金。
國泰基金、易方達基金、富國基金、華寶基金、華泰柏瑞基金、銀華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今年發行的ETF也超過10只。
事實上,ETF基金的發行目前仍然很旺。目前正在發行的ETF基金(A/C類份額分開計算)19只,另有正在發行的ETF基金的聯接基金8只。包括易方達中證稀土產業ETF、南方中證科技100ETF、華夏中證動漫游戲ETF聯接基金等。
觀察發現,基金公司今年發行,以及正在發行的ETF基金產品,大多以行業和主題類基金產品為主。
對于基金公司大力布局ETF基金,一位基金業人士解釋,大家都在蜂擁搶占產品線賽道,ETF基金是有實力的基金公司必爭之地,大家一般是拿到批文后就盡快發,ETF有首發效應,而且等風格輪動時,很可能輪到自家公司發的主題基金火了。
但是,觀察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不少ETF產品日交易量極小,其中超過200只ETF今年以來日均成交量不足0.1億元。
清盤加速
硬幣有兩面,一面是今年ETF基金的大量發行,另一面則是今年ETF基金清盤加速。
今年,多只ETF基金因規模不達標而拉響清盤警報。不少ETF因規模縮水、持有人數量驟減而清盤。
8月18日,華安基金發布了華安滬深300低波ETF的清算報告。
公告顯示,該基金2019年3月7日成立時,基金總份額為3.76億份,8月9日的最后一個運作日,該基金只剩517.68萬份,規模0.05億元。
華安滬深300低波ETF屬于大盤價值風格型,該基金最近1年收益為-2.94%,成立以來收益為5.03%,年化收益僅2.04%。
自4月以來,該基金的交易量明顯萎縮。
對此,玄甲金融CEO林佳義認為,“ETF基金清盤是正常現象,主要是規模小難以維持,以及績差基金被淘汰。目前行業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玩家眾多,市場爭奪很正常。”
實際上,目前大部分ETF基金以及ETF聯接基金終止合同的原因都跟基金規模過小,觸發了基金清盤機制有關。
按照法規,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續期內,如果連續60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或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的,將觸發基金清盤。
今年清盤的ETF基金,以及ETF基金的聯接基金比往年多了不少。
Wind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共有8只ETF基金清盤,而今年以來,還沒到9個月,已有10只ETF基金清盤,另外還有4只ETF基金的聯接基金也已清盤。
今年清盤的10只ETF基金包括:興業上證紅利低波動ETF、興業上證1-5年期地方政府債ETF、南方中證500原材料ETF、南方中證500工業ETF、華安滬深300行業中性低波動ETF、華安MSCI中國A股國際ETF、招商中債-0-3年長三角ETF、建信中證800ETF、華夏3-5年中高級可質押信用債ETF、富國恒生中國企業ETF。
清盤的4只ETF聯接基金包括:華夏3-5年中高級可質押信用債ETF聯接A、廣發灣創100ETF聯接A、華安MSCI中國A股國際ETF聯接A、廣發中證京津冀ETF聯接A。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ETF中仍有不少迷你基金,比如2021年二季報數據顯示,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紅線”的ETF基金有57只。
兩極分化背后
造成清盤現象增多的背后問題是ETF基金產品發行過多,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比如已獲批的首批和第二批雙創基金,皆為 ETF基金,總數達15只。
作為同一類產品,集中發行上市,同行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
“一下子這么多只雙創基金同期發行,太內卷了,之后估計沒幾個能活得久。”一位基金人士感嘆。
實際上,已上市的首批雙創基金,資金流入的差異很大,Wind數據顯示,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的雙創50ETF,上市以來凈流入額雙雙超過60億元,而華寶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的雙創50ETF凈流入額僅分別為1億、2億、7億。
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中,也會迫使基金公司更加聚焦有競爭力的產品,利于促進行業進一步回歸本源。
據業內人士介紹,指數基金基本上是強者通吃,其它都是陪跑。
一位基金業人士認為,ETF講究規模效應,規模越大跟蹤指數能力越強,買的人越多,流動性也就越好,會形成正向循環效應。所以ETF產品的先發優勢很顯著,最終一個指數對應的ETF只有一只或兩只活下來,其他的都可能被淘汰。
“ETF同類產品的市場容量有限,比如滬深300指數基金,其實市場上做得比較大的也就是3家;科創50ETF基金,目前做得較大的只有2只;而一般的主題指數基金基本也是1-2家的容量。”一位基金人士說。
對此,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由于市場需求比較大,所以很多基金公司大力布局ETF基金。
“ETF基金同質化比較嚴重,分化也很厲害。有些ETF基金規模做得大流動性好,受到投資者的歡迎,而有些ETF基金交易量很小,就不得不面臨清盤的命運,所以ETF基金也是處在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楊德龍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