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28年 無印良品的出海啟示錄
1980年,無印良品作為日本西友超市的自有品牌誕生,作為日本平價家居零售品牌,無印良品主打便宜、品質的衣食住產品。1989年,無印良品正式注冊公司,次年從西友手中取得所有的經營權,與西友脫離,開啟連鎖化復制擴張道路。
1991年,無印良品就開始了海外擴張之路,到現在28年時間,成功把門店開到了全球27個國家。據無印良品官網顯示信息:2017年,無印良品各類型門店共開出了474家,首次超過了日本本土的門店數量。在無印良品2017財年的3800億日元營收中,海外店鋪貢獻了38%。無印良品計劃在2020年達到5000億日元營收,海外門店貢獻42%。
不過,無印良品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前11年甚至是連續虧損,直到2001年松井忠三擔任會長后,才逐漸摸索出了海外開店的方法論。在《無印良品世界觀》這本書中,松井忠三就回顧了當年失敗的原因,和后來逆轉的經驗。
低迷期(1991-2001):連續11年赤字的教訓
1991年,無印良品第一家海外店在倫敦開業,同年在香港開設一家店鋪。兩家店一個是歐美市場的起點,一個是亞洲海外市場的起點。
無印良品早期開店選擇合作模式,第一家店便是與倫敦自由百貨各出資50%成立,但是在開業六年后,自由百貨經營陷入困境,不得不與之解除了合作關系,店也關了。
香港門店則暴露了合作模式面臨的運營問題。無印良品當時和香港的永安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把運營權全權委托給永安集團。考慮到亞洲消費者對無印良品的接受度更高,于是開店頻率比歐美更快,高峰時期達到13家門店。但是,永安集團的人按照不動產公司信口開河的價格租下店鋪,租金十分高昂。再加上管理者對muji的品牌文化,以及銷售策略都一無所知,導致營業額慘淡。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店鋪租金猛漲,永安集團的經營惡化,最后雙方只能解散了合資公司,店鋪也全部關閉,從香港市場撤出。
香港的失利之后,無印良品又把精力放在了歐洲市場。在1998年之前無印良品在歐洲保持每年開設一兩間店鋪的步調,一下變成了1998年開設五間店鋪,1999年開設八間店鋪,2000年開設七間店鋪的快節奏。這斷時間,無印良品還是沒有一套完整的開店體系,導致開得多,關得也多。
另一方面,無印良品的商品價格在海外市場也缺乏競爭力。在出海早期,無印良品要承擔很高的店鋪租金,再加上商品都是從日本制成后出口運送到海外門店,這導致海外店的商品價格是日本的三倍以上,這導致很難在海外市場樹立物美價廉的品牌印象。
松井忠三總結,出海的前十一年連續虧損,主要原因是毫無計劃性,只知道亂開新店鋪。但即便如此,無印良品還是沒有停止海外探索,一個主要原因是:無印良品在國內(日本)的業績很好。松井忠三回憶,在金融危機前后,無印良品在日本國內的營業額超過一千億日元,利潤超過了一百三十億日元。
由此也能看出來,無印良品出海的基本前提是國內業務增長迅猛,可以用國內賺的錢為海外開店的失敗買單。
直到2001年,無印良品海外門店的管理問題日益嚴重,虧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38億日元時,公司才開始改革,松井忠三臨危受命,正式成為會長。
成長期(2001-2012):重新審視開店戰略
2001年,無印良品重回香港開店,這一次完全由自己操作,雇傭香港本地員工,并嚴格選址控制店鋪租金。無印良品依舊選擇了香港的優質地段,但是不去租價格昂貴的街邊門店,而是類似于大樓三四層等價格合理的地點。這后來也發展成無印良品開店的原則:那就是在一等地段中,摒棄“一等地”,而去尋找第二、第三等的地點開店,且不會在租金比例無法控制在營業額15%以下的地方開店。此外,無印良品后來和北京大學共同研究的一套中國開店評估體系,來輔助開店選址,在這套評分體系中,不同的配置都對應不同的分數,比如是否距離車站近,是否有影院,附近超市的面積,有無知名商戶等,最終無印良品根據評分高度選址開店地址。
無印良品一方面重新設置開店策略,更理性地拓張,另一方面也在評估已開業門店,關掉不合理的門店。松井忠三發現,歐洲某些門店開在了盧浮宮、迪士尼等旅游景點。雖然人流量很高,但是顧客沒有理由在歐洲景點購買日本商品。而且地段好,自然租金很高,這些店成為赤字的主要來源。于是,無印良品將一些歐洲赤字門店關閉。
香港新開的店鋪取得了不錯的業績,讓公司整體復活的原動力,公司內部氣氛變好。再加上歐洲赤字店鋪的關閉,海外事業部分自2002年起開始盈利。
在松井忠三的改革下,無印良品在海外戰略上開始探索出方向:重點發力東亞海外市場。2002年之后,無印良品以中國為中心發力亞洲市場,每年的開店數字保持在兩位數,并沒怎么閉店;但在歐洲,保持緩慢的開店速度,每年還是要關掉兩三間店鋪。從無印良品官網介紹資料中,明顯可以看到:東亞門店數量遠遠高于歐美。
這側面說明文化無印良品的影響,無印良品的商品背后滲透著禪宗文化,更容易被東亞國家的消費者接受。相比之下,歐洲消費者崇尚貴族文化,再加上自身的歷史原因,都可能對亞洲品牌產生抵觸心理。
無印良品選擇東亞市場,另一個原因是這里有更多的國家處于經濟增長期。松井忠三提到,判斷一個國家經濟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一個國家的摩托車的數量,摩托車眾多,意味著這個國家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一個國家正處于上升期的時候進入,成功率會更高,留給當地消費者的感動也越深。顯然,無印良品2005年就進入中國市場,就是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飛躍期(2013年至今):海外業務能否持續騰飛?
2013年之后,無印良品海外業務進入騰飛期。在2013年,海外事業部的營收為284億日元。到了2017年,海外業務營收增長到1440億日元,4年時間增長了5倍。2017年財報中,會長松琦曉表示東亞海外業務中的東亞市場是主要增長動力。在這其中,中國無疑是重中之重。截至2018年年底,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地區已有256家門店,約占無印良品海外門店數的五成。
不過,無印良品近兩年在中國遇到了一些挑戰。
在中國市場上,無印良品并不算一個平價品牌。雖然一直通過物流、供應商交流等方式下調價格,試圖在2020年實現中國和日本商品的價格一致。但即便價格一致,無印良品的商品價格仍然顯得很高,主要原因是中日兩國人均收入差距較大。2018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而日本全國平均176萬4864日元/年,折合人民幣104127元,約是中國的5倍。所以,同樣400日元(約24元)的一支筆,中國消費者就會評估一下性價比,畢竟市場上的普通筆只賣2-5元。
再加上關稅、匯率、物流等原因,無印良品很難在中國做到極致的便宜。無印良品自身也意識到這一點,在中國走中高端定位,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開大店。截止到2018年底,無印良品已經在中國開出4家世界旗艦店,面積約3000平米,是國內標準門店的5倍。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市場上主打性價比的家居零售品牌越來越多,比如名創優品、諾米家居、網易嚴選、蘇寧極物、小米有品等。這些新品牌主打高性價比產品,同時模仿各類爆品,攔截新興的中產階級用戶。根據無印良品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2018年2月至11月),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為536.35億日元(約合33.47億元人民幣),繼存店銷售額下降1.5%。
雖然遭遇阻力,但不得不說,中國市場上尚未出現在品牌定位和影響力上匹敵無印良品的對手,它仍然扮演者“導師”的角色。當前,很多中國新品牌正在探索海外市場,輸出中國文化的產品和服務,而作為一個出海28年的老品牌,無印良品的出海經驗對新品牌來說極具參考價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