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熱的背后:誰還沒個漢服了?
5月初,“誰還沒個漢服了”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達2.7億。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的漢服照,引發了又一波關于漢服的討論。
4月參加了第二屆中國華服日的天一告訴記者,今年參加華服日活動的人數比去年多出數倍。
記者也注意到,今年以來,在各大公園、景區,身著漢服的身影幾乎隨處可見。在多位漢服愛好者和業內人士看來,漢服不只是服裝,而且承載著傳統文化。
從欣賞美到觸碰傳統文化
所謂漢服,又稱漢裝、華服,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再配以符合朝代制式的發飾、首飾等。
“最初喜歡漢服就是覺得這種寬袍大袖很好看。”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果子說。有幾次她穿著漢服坐地鐵,會有人特意走過來說“你這身真好看”。
由于公司對著裝沒有規定,她有時也會穿漢服上班,“現在周圍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已經很高了。”
果子告訴記者,周圍不少“同袍”都是因為欣賞漢服的美而購買。“同袍”,是漢服圈的人對彼此的稱呼,出自《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北京師范大學華章漢服社社長王卓群最開始也是被漢服的美所吸引。加入漢服社后,她常參加舞樂、禮射等活動,“這讓我更加發現漢服的魅力,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學者將漢服定義為一種禮儀衣冠體系,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較早接觸漢服的天一從2003年開始穿漢服,身邊聚集了不少志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袍”。“想通過漢服這扇窗,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之美。”
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在各類古裝題材影視劇熱播之外,《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節目更獲收視、口碑雙重認可,其中身著漢服的熒屏身影也不在少數。
而關于漢服的話題在B站、抖音、微博等網絡平臺上也具有相當的曝光度。
據報道,去年首屆中國華服日的直播創下了B站直播在線人數記錄。今年抖音“漢服”話題播放量超過100億次,比去年同期播放量翻了數倍。
而商家也在推動漢服市場的增長。正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娜在《漢服歸來》一書中所說:“很多商家本身就是漢服運動的踐行者……很多社團也在向商家借衣服,在漢服運動中他們功不可沒。”
據中國漢服網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末,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人。天貓《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
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漢服協會副會長呂曉瑋在全國開設了20余家漢服實體店,她告訴記者,今年公司漢服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僅第一季度銷售額就與去年一年持平。
“往年春節期間網店和實體店都較少營業,但今年從農歷大年三十開始,下單量就不斷增多,到現在已經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現在大多數原創漢服都要預定購買,尤其是爆款。”果子說。記者在瀏覽幾家知名漢服網店時同樣發現,5月中旬下單的話,基本要等到6月中下旬后才能收到貨。
缺少權威引導
在漢服愛好者中,還存在一些爭論。例如只喜歡衣服款式的“秀衣黨”和重視理論、歷史的“考據黨”之爭,不同朝代的形制之爭,不在意原創和支持原創的“山(山寨)正(正版)”之爭等。
在王卓群看來,這是因為缺乏基礎研究和權威引導,“漢服的具體劃分標準是什么,并沒有定論。”
呂曉瑋認為,上下游產業鏈不成熟、大眾對漢服了解不夠、形制標準和現代需求脫節等也是漢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主要還是行業發展的時間不夠。”呂曉瑋告訴記者,她10多年前開始做漢服時行業發展幾乎為零,最多只是自己設計自己穿。最近幾年,漢服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歡。
“目前關于漢服的一些理念確實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我認為各種觀點都應該被允許存在,這樣漢服發展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最后百花齊放。”呂曉瑋說。
來源:工人日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