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頻頻無征兆閉店,疫情之下能逃過行業寒冬嗎?
在疫情的陰霾之下,快時尚品牌也不好過。
ZARA、GAP、H&M、優衣庫、無印良品等快時尚巨頭,紛紛關閉部分門店。其中,優衣庫關店370家,占店鋪總數近一半,損失之大,令人唏噓。
受疫情持續沖擊,關店自然無可非議。但是,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在疫情尚未蔓延之前,就早已開始毫無征兆地關閉線下實體店。
難道,ZARA已經預料到了疫情的發生,提前關店只是未雨綢繆?顯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那么ZARA在中國,究竟遭遇了什么呢?
01
擴張放緩
ZARA高光時刻早已不在
2019年年底,ZARA突然關閉了在武漢的所有店鋪,引起了大家各種猜測。但其實,關店已成ZARA常態。
早在當年6月,ZARA就接連關閉了兩家北京核心商圈的門店,一是東直門來福士店,另一個是王府井新東安店。
實際上,Zara開始關閉在中國的門店,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2月。當時,因為商圈調整,ZARA關閉位于成都總府路樂森購物中心的旗艦店,而該店曾是ZARA在國內最大的旗艦店。
雖然對于關店的原因,諸如租約到期、消防檢查等理由也解釋得通,但是ZARA擴張的步伐放緩已成事實。
時間回溯到2006年,ZARA首次落地中國上海,第一家店就創下了單店單日銷售額80萬元的記錄。彼時,同類品牌的單店單日銷售額不過1萬元上下。
此后十年,ZARA一路勢如破竹,年均開店數達20家。但是從2014年開始,這一數據便開始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并且,如果算上當年的閉店數,ZARA實際上的擴張規模遠比想象中的還要小。
而與此同時,ZARA過去兩年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衣服價格也平均下跌了10%至15%,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意味著其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影響力正在弱化。
02
中國市場巨大
ZARA多舉措提高產品競爭力
ZARA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早已逝去,但是中國作為其“全球第二大市場”怎么也不能丟。
有鑒于此,ZARA圍繞“迎合千禧一代及Z世代消費主力軍的審美和消費需求”,采取了多項舉措調整產品業務,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
首先,跨界彩妝擴大產品品類。
2019年2月,ZARA主打平價路線,專為亞洲女性打造的彩妝系列開始登陸中國市場,不過只在品牌官網和天貓旗艦店銷售。并且,ZARA還擴大香水產品線,與高端香氛品牌JoMalone創始人聯名打造了系列產品。
其次,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定制化服務,能夠極大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為此,ZARA在2019年8月推出了免費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涉及28款單品。消費者需要在Zara官網搜索“Edited”頁面,選擇好服裝尺寸后,便可編輯定制文字刺繡。
最后,整合產品提高經營效率。
此前,ZARA的產品線分類較為雜亂,譬如女裝有WOMAN、BASIC、TRF三個系列,分別主打成熟、基礎、少女。如今官網僅保留女士、男士和兒童三個分類,并新增鞋履和手袋品類,進一步減少了運營中的不便。
只有“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將消費者和商家聯結起來。那么,ZARA從多維度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調整,無疑將跟消費者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系。
03
加快數字化轉型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利潤大漲
與線下放緩的擴張步伐不同,ZARA滲透線上渠道的勢頭一直強勁。
在截至10月底的前9個月內,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銷售額同比上漲7.5%至198億歐元,毛利率為58.2%,凈利潤則大漲12%至27.2億歐元,其中第三季度的利潤大漲14%至12億歐元。
而上年同期,Inditex集團的收入增幅僅為3%,凈利潤則僅增長4%。
各種原因,除了Inditex集團旗下各個品牌對于產品的調整創新,很大程度上是數字化轉型推動了線上和線下服務質量的提升。
ZARA作為Inditex集團的核心品牌,承擔了最主要的業績增長動力,所以在這喜人的數據背后必然也有其巨大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Inditex集團還特別為Zara電商部門設立了一棟新的大樓。看來,ZARA繼續在電商開疆拓土的決心已定,Inditex集團的數字化野心可見一斑。
而有賴于中國獨特的電商環境,ZARA早在2012年通過采取自建電商模式,就在中國建立起了電商業務,并于2014年進駐天貓開設品牌旗艦店,目前粉絲數達2006萬。
得粉絲者,得天下。在快時尚行業持續低迷的今天,線上渠道龐大的粉絲量,將為ZARA的發展筑起一道護城河。
04
行業寒冬已至
沒什么比活下來更重要
2018年以來,NEWLOOK、TOPSHOP、Forever21、OldNavy等快時尚品牌相繼關閉門店、退出中國市場。其中Forever21已經申請破產保護,OldNavy母公司Gap預計2年內關閉230家門店。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所致,優勝劣汰是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本土的快時尚品牌正在崛起,外國快時尚品牌優勢早已不在。
所以,能夠留下的快時尚品牌都是強者。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ZARA“放緩擴張步伐”也許只是行業寒冬來臨時的條件反射,但是僅僅靠這種方式來應對危機顯然是不夠的。
不過,比起那些已經離開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留下來的ZARA還有很多機會。閉店、疫情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借這次機會反思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實現更好的開始。
譬如,如何推動老化產品的更新?怎樣加快新的產品線產生效益?如何加快與中國消費者時尚審美的融合?是否需要拓展下沉市場……
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時候,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
來源:營銷頭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