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丨社區團購的隱秘對手
國內的互聯網行業競爭慘烈,從十年前的“千團大戰”開始,可見一斑。再到后來的O2O、跨境電商、共享單車、網約車、在線直播等等領域,凡是能活下來的公司,無不是九死一生。
再衍生到如今的社區團購,無論是美團、滴滴還是拼多多,無不具備了強大的資本和團隊。有評論認為,這個行當最后只會殺得剩下幾個巨頭,99%的參與者都要死掉。但我認為,社區團購的真正對手并不是平臺彼此。
眾所周知,社區團購模式輕快易復制;從2015年開始至今發展5年,參與者們在商品供應、倉儲、運輸、社群運營上面沒有太大區別,沒有形成核心差異化壁壘。換言之,到目前為止,社區團購仍然是依托于人的新零售業態。
對于最為依賴的團長來說,一開始他們是團購品牌的拓展專員身份,后面還需要進行自主裂變和不斷發展。其核心的驅動力是收益,轉移用戶的成本也非常低。如果有更優惠的價格或是更受本地群眾認可的選品,社區小店肯定會果斷中止合作,甚至店主直接越過電商平臺,對接產地銷售渠道也不是不可能。隨著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農業產品產業的成熟,合作社自己闖市場、找代理的動作正在越來越多,社區小店的店主們,也會面對更多的代理渠道可供選擇。
因此,平臺必須在用戶側深耕,提升自己的供應鏈能力和服務能力,才是吸引用戶的關鍵。生鮮電商本身就是生鮮大于電商的行業,而社區團購更甚,其入門門檻低,對本地化運營的要求更高。對于現今的平臺來說,利用各區域的特點,建立分部來本地化運作也是必然。
正如興盛優選內部人士所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商業業態十分豐富,用戶買菜的選擇路徑也多樣化,況且他們也早已習慣了到家服務。但在中國市場上,三四線城市甚至是鄉村,則更具有潛力。因為這些區域的商業形態單一,用戶購買渠道匱乏,往往價格也高很多。一般來說,村里的農民除了自己種菜,只能去鄉鎮的菜場買菜,此時他對于品類、價格是沒有什么選擇余地的。
社區團購不僅在平臺運營者這邊沒有壁壘,在用戶那一端同樣沒有壁壘:依靠自己的熟人關系,自然下單買便宜貨是人人都愿意的。因此,在這種極其依靠社區關系、地域特征的市場中,最后能殺出一條生路的巨頭,必然要滿足當地人的需求。
社區小店作為城市的零售末端,如毛細血管般串聯起一個又一個居民生活區,他們是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眼下,互聯網平臺只是用10%的提成,置換了小店的集散、配送、貨架和私域流量,如果哪天拼多多、美團連這10%的收益都收回,團長們沒準會直接選擇把現有用戶導向直郵、直配業務。因此,社區團購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同行,合作的店鋪本身,附近的商超、菜市場也都是市場的有力爭奪者。
那些用戶在被低價吸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品質、服務體系、客戶粘性和品牌效應都缺一不可。無論行業看似空間多么廣闊,在依靠補貼戰的今天,訂單是否過千萬都不足為信。畢竟,真正的剛需一定是脫離補貼的。那些被補貼吹大的市場,都是虛假的繁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