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堅:“熱錢”從中國離場的十大可能路徑
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熱錢”似乎顯示出“長期投資”的耐心,這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受美國次貸風波的影響明顯下滑,成熟市場的投資收益率也降到歷史的最低谷,而且次貸風波的黑洞有多深,目前美國監管當局都無法測算。所以,通過投資新興市場,謀求高收益,來補償它們在成熟市場的損失就成為當前的趨勢。
既然是“熱錢”,就不能對它隱秘的“行動”掉以輕心。否則,宏觀經濟的穩定會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沖擊。那么,在中國“棲息”的大規模“熱錢”,究竟“等”到何時才會大量拋出人民幣,沖刺“落袋為安”的最后目標?筆者根據過去對新興市場貨幣危機的案例研究,并結合當下中國資本管理的情況,歸納出以下方法,以喚起學者和決策部門對中國的“熱錢”離場行為給予高度的關注。
首先,通過企業內貿易隱秘的定價機制,即高估工業中間生產投入品的價格,或參照年度最高價格讓自己的子公司支付,從而轉移在中國市場上獲得的“熱錢”。
其次,利用在資本市場上獲利的“熱錢”,在一段時間,直接集中購進中國的大量產品,并通過國外的銷售渠道,將商品“套現”,從而完成國內外資變相的海外逃避的計劃。
第三,通過對中資企業控股權的滲透,以合法的名義,提供中資企業海外投資的平臺,打通中國資金進軍世界舞臺的通道,從而也就較容易將“熱錢”帶出國內。近期外資紛紛在中國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并積極并購國內企業,扶持它們出海上市,這樣海外得到的美元資金就可以和境內人民幣的“熱錢”在這樣的組織體系內實現合法的“平行交換”。這也是一種利用中國市場部分開放的環境,建立起來的躲避中國監管部門審查的出逃“通道”。
第四,很多代理商大量進口海外“奢侈”品,利用其沒有統一的標準定價性質,提高價格,這也能做到讓“熱錢”悄然離場。
第五,故意制造“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商業糾紛,然后,通過賠償的方式,將中國國內“不法”得到的資金,帶出到國外母公司的手中。
第六,有些代理商以提供居民海外旅游的名義,將“藏匯于民”的開放政策和居民帶匯外出的額度用到極致,如果這種轉換形成規模,那么,“熱錢”撤離的規模就不能小視。
第七,宏觀調控如果帶來了銀行收益的下降,以至于影響到員工的收入水平,一些監管不嚴的銀行窗口也會為那些不受宏觀調控的外資提供結匯的方便,以此獲得自己服務的傭金,補償宏觀調控對自己收入的影響。其結果,就是打開了外資出逃的后門。
第八,利用中國大規模的外事活動,通過合法的組織(旅行社等),提供游客去中國消費所需要的人民幣,從而“成功”地將自己不法獲得的暴利收益帶出中國。
第九,當本國宏觀經濟疲弱時,本國居民利用自己合法的換匯條件或知情條件,率先離場,造成市場恐慌,此時,“熱錢”也“渾水摸魚”,跟風離場。當然,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沒有離場的“熱錢”也不少,它們被疲軟的資本市場所“深套”,從而蒙受“不知情”帶來的巨大損失。 第十,外匯保證金交易等資本賬戶下的本外幣兌換,雖然在中國已經公開被禁止,但是,“熱錢”會利用一些地下的交易窗口,用人民幣購匯(額度上也會利用多個合法賬號操作),轉到國外賬戶上交易,然后直接打入國外賬戶,這種“操作”也可逃出本國受監管的外匯市場。
不可否認,可能還會出現其他各種合法的“外衣”通道,所以,圍堵“熱錢”關鍵要掐住“離場”時機,集中力量關注資本移動的“異常行為”——它們往往會伴隨著我國貿易順差或逆差“突發性的增大”這一現象。另外,要密切關注一些涉外的經濟指標(如國際收支表的各項內容),它們表面上可能根本看不出“熱錢”的影子,但背后卻可能凸顯出“熱錢”大規模離場的“暗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