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小作坊應運而生 鞋企招工雪上加霜
12月22日訊,“以前,那些民房隔成格子租給工人住,但現在這些格子被全部打通,變成了小加工廠。”市服裝商會印染水洗分會會長郭顯肅告訴記者,許多原來的溫州鞋服生產作坊應運而生。
市服裝商會外貿分會秘書長吳一享透露,這些只有十幾、二十幾人組成的小作坊,僅服裝類在甌海蟠鳳、三垟、郭溪、婁橋等地便不下千家,讓原來便招工難的生產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梧田南村有300多家小作坊
甌海區梧田街道南村社區服務中心的一份統計數據,截至今年10月份,在南村有300多家各類小作坊,其中服裝小作坊最多有81家、其他鞋革11家、煙具5家、機械制造6家、包裝9家……社區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村里本村戶口的常住居民只有2000多人,而外來人口卻有1.5萬人。這些小作坊是從2006年開始陸續辦起來,最近兩年增加的速度尤為明顯。“租金”已成為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由于小作坊的增加,村里的衛生外包支出費用從10萬元增加到了30萬元,治安、交通管理等比以前增加了三倍的人力。
在南村,隨處可以看到在一些民房門口掛著招聘工人的啟事,里面大多數是一樓燒飯,二樓、三樓生產、住宿,部分人租住在邊上的民房。
據介紹,甌海蟠鳳、三垟、郭溪、婁橋、雙嶼等地,像這樣鞋服小作坊還有很多。
甌海區蟠鳳村在溫瑞塘河邊上,一條不過100多米的小路上,連續開出五六家加工服裝、鞋包的小作坊。一位社區巡邏保安說:“這一帶,你隨便拐進一個小弄堂,都能找到加工小作坊。我們這里別的不多,就小作坊多。”
甌海區梧田街道蟠鳳村黨支部副書記劉俊益表示,蟠鳳一帶原本是以加工廢舊鞋套和一次性針管的小型加工廠居多。從2000年開始環境整治后,這些小企業慢慢關門,繼而冒出了很多加工服裝和鞋幫的小作坊,其中大多數都是外來務工人員老鄉帶老鄉辦起來的。
一家企業兩批員工自立門戶
甌海區服裝行業協會一家會員企業,在今年上半年有4個車間技術工人先后出去辦了小工廠。下半年,又有4個技術工人先后離開公司自立門戶。
來自湖北蔪春的張紅兵2008年在蟠鳳村溫瑞塘河邊租了間民房,叫上4個老鄉幫忙縫鞋幫,當起了小老板。2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擺放著六七臺制鞋縫紉機,四個工人不緊不慢地工作。張紅兵邊整理鞋幫邊說,自己在鞋企做了五六年,訂單有一些是從原來的單位接過來,工人工錢由企業付,自己拿扣點。抵掉房租、線和膠水的錢,也能賺點生活費,“雖然賺不多,但很自由。”
與張紅兵相隔不遠的趙先生則是幫服裝企業加工,一起工作的8個人,都是從河南老家帶來。趙先生坦言,從老家叫人會比較放心,大家都把作坊當作自家的,加班也不抱怨。在南村專業生產男裝水洗皮服裝的安徽人徐先生說,自己還有許多朋友在溫州其他地方也辦了這樣的小工廠,訂單可以互相支持。今年自己接了近2萬件的水洗皮服裝訂單,忙不過來,已經給外面的朋友發了幾千件出去。
據介紹,由于管理成本低,小作坊靠高薪吸引工人。旺季的時候兩夫妻在小作坊里工作,一個月能賺1萬多元。老家住江西宜春的工人小鄺說:“小加工點和企業的區別就是,忙起來沒日沒夜,不忙大家都在家休息。主要取決于老板能不能從企業拿到訂單。”{page_break}
大量訂單分散至小作坊加工
“在溫州,現在有許多我們的工人在那邊辦小加工廠、創業。”前段時間,市服裝商會外貿分會像往年一樣組織到南昌等地招工,結果收效甚微。當地負責人說,現在的工人都不愿意出遠門打工,但許多在溫州打工的人會帶上一些老鄉在當地辦小作坊發展,在溫州、福建兩地最多。
訂單多、工人少,今年的鞋服小作坊根本不為訂單發愁。甌海區鞋革協會秘書長何國良表示,不僅是甌海區,幾乎溫州所有大的鞋企都有在外面尋找代加工的情況,比例不低于80%。特別是工序較簡單的鞋包,許多鞋企都會拿到小作坊加工,雖然價格偏高,但為趕貨期,別無選擇。麥士凱琳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華坦言,如果全部招到工人,自己工廠還能容納上百名工人,因為招不到人,只能少接單或將一些工序簡單的服裝外發至小作坊。
郭顯肅介紹,因為招工難,甚至有廠家會直接給工人提供設備等,將訂單發給他們做。許多服裝廠老總透露,今年至少有30%的訂單外發至小作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