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理財很不靠譜
看電影、買手機可以團購,專業的理財產品也能團購?
答案竟然是“OK”,某商業銀行日前推出“網站推出過基金、信托等理財產品的團購活動。
團購理財是否靠譜?
專家的建議是,“抱團”購買理財產品,理論上沒有問題,但實際操作上有很大風險,在誠信意識普遍缺乏的大環境下,普通人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團購理財”,和可能遭遇的投資風險相比,省下來的這點蠅頭小利,實在不值一提。
目前,理財產品團購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降低投資門檻。現在很多理財產品都有準入門檻,投資者手頭的資金不足,就無法購買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如果剛好湊出資金達到準入門檻,會因產品單一,無法分散系統性風險。團購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基金產品就是一種特殊的團購方式。
二是減少交易手續費。單獨地進行投資,交易的成本往往會吞噬比較大的投資收益。但以“團”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期貨市場、購買基金,都可以得到手續費的優惠。在一筆盈利的投資中,減少了手續費的支出,就相當于變相增加理財收益。投資者以團購的方式,分別以各自的名義開戶、交易、管理資金,這種類型的團購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一種方式。
雖然通過團購,“小本經營”的個人投資者也能購買門檻和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但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吃,團購理財其中隱藏著的風險也不小。早在前兩年的大牛市中,很多財經類網站借助資源優勢,開始推出基金團購活動,將基金申購費用最低降至兩成。但由于絕大多數團購中介不具備基金代銷資格,只能通過與券商或者基金公司合作的方法進行。而且這些中介的規模和實力與券商、基金公司相去甚遠,其發起基金團購活動成本賺回,讓基金團購活動幾乎近于絕跡。
相比不能享受到優惠,團購中的法律風險更值得關注。以信托產品為例,雖然團購中每個人都出了資,但礙于相關規定,團購投資者只能將全部資金登記在其中一個人或者機構的名下,由其享有受益權。一旦發生意外情況或糾紛,其他出資人的利益很可能得不到保障。
《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規定,“委托人應當以自己合法所有的資金認購信托單位,不得非法匯集他人資金參與信托計劃。”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理財產品的有關規定必須了解,避免因為與有關規定抵觸而發生法律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