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令出臺 樓市撤退資金流向哪里?
樓市中撤出。
這些資金會流向何方?這些新流入的資金會給這些行業帶來什么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投資性資金的流向將五花八門,但其共同點為:哪里賺錢就去哪。
A商業地產
商業地產爭搶炒樓資金
案例:張女士最近一直在找合適的商鋪,上周還特地跑到漢口北去看了專業市場的商鋪。“已經看好了幾處,還在最后選擇。”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家投資了一個廠子,去年賺錢分紅,再加上她和丈夫的年終獎,有30萬左右,本來打算買一套小房子投資,但是還沒有出手,就出了限購令。她覺得商業地產還有機會,就打算出手商業地產。
分析:同為房產,但商業地產在武漢投資熱度一直沒有超過住宅性地產,此次限購并未涉及到商業地產范圍,很多住宅資金會不會流向商業地產?
“近期,一些商業地產項目以及專業市場競相開盤,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搶占這部分資金。”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市場總監胡超分析認為,在住宅投資受到信貸和限購等嚴格限制的情況下,非住宅類地產或將成為熱點。
業內人士分析,從總體上看,完全的投機性資金購買目的就是快進快出,在短期內爭取高額的買賣差價。這類資金,在住宅限購之后,很大一部分會進入商業房地產。
“這部分人就是長期投資樓市的人,此前他們從投資住宅性住房中嘗到了甜頭,并且對樓市行業比較熟悉,所以他們還是會繼續投資樓市。”胡超說,不過他們也不鼓勵投資者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向房產,可以拿出部分錢投資。
B 股市、期貨
股市曙光乍現
案例:劉先生前天剛剛去開了戶,準備開始炒股。“手里面有一點閑錢,放著也是放著,不如先炒股。”劉先生說,他只有一套房產,不受限購令影響,但因為對未來樓市預期不明確,所以選擇觀望。
分析:上周,股市突破3000點,雖然未能保持,但市場依舊看到一絲亮光。分析人士認為,房市調控愈加嚴厲,在這種情況下,總有一些不堅定的熱錢會從房市流出。
匯添富基金公司副總于東升表示,樓市調控會使大部分熱錢流入股市。目前的市場為什么會導致資產價格大幅度上升,是因為投資者可以投資的市場缺少。這幾個月房地產的調控,盡管有很多限制性的政策有可能價格并不會下來,但是交易量會大幅度地萎縮,這個萎縮帶來的資金流向,證券市場一定會是很好的選擇,因為證券市場流動性好,易于變現。
C 民間融資
“熱錢”涌向民間借貸
案例: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侯女士將10萬元交給做民間借貸的朋友,談好的價格是一年9000元的回報。
在將錢交給朋友之前,侯女士一直在看房子,但沒看中。而且房價太高,再加上調控政策陸續出臺,讓她不得不停下看房的腳步。以前侯女士的朋友也曾找她希望融資,但是她覺得有風險,所以沒有給。現在因為首付提高,資金買房不夠,再加上信貸緊張,民間借貸利息有所增加,侯女士就將錢交給朋友打理。
分析:分析人士認為,在今年信貸收縮的大背景下,民間拆借市場的盈利性也會提高。因此,投機性資金的一部分也會進入民間資金市場。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日前表示,我國民間資本規模巨大,在房地產調控背景下,這部分資金會暫時回避房地產業。為了避免游資炒作糧價,政府應出臺“疏導”政策,比如開放一些壟斷性的領域,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壟斷行業的競爭,這不僅有利于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讓民間資本回歸實體經濟,避免成為擾亂經濟秩序的“熱錢”。{page_break}
D收藏
郵市進入“春天里”
案例:“年前猴小本票價格35塊錢時,我覺得高了沒買,可是年后已經漲到了60塊,現在還在漲。”李先生很懊悔沒有及早投資郵票。
近日,樓市限購令一出,他便拿出首付的十萬元錢準備投資郵票。他說:“我名下已有兩套房,所以想把這筆錢拿來買郵票。”
分析:武漢收藏品市場資深郵商汪新華也發現,最近郵市火爆,不少人一買就是幾萬元的郵票。他介紹:“最近感受比較明顯,幾萬的大單子開始增多。”
據汪分析,現在有些人資金雄厚,迫切需要新的投資渠道。在目前樓市調控、股市震蕩等背景下,門檻低的郵市就成了不少投資者的目標,過去炒房炒股的人群,部分開始炒郵。不少大投資客,一年固定都會買上幾十萬的郵票。
而近期比較明顯的是,有些市民原來不買郵票的,現在也開始買,幾千元試探性的投資開始增多。
記者在崇仁路、徐東古玩城等武漢收藏品市場也看到,郵市專柜前人流不息,不少學生、白領等新群體也加入了炒郵的行列。幾位商家都表示郵市終于迎來了多年未見的好勢頭,有商家表示:“現在是沒貨的想入貨,有貨的想持貨,無論哪一方都齊齊看好市場。”
E理財產品
高端理財成炒房過渡通道
案例:前兩天,市民詹女士在某國有銀行購買了200萬元銀行高端理財產品。據了解,這款理財產品投資于協議存款、信托、企業債券等方向,通過銀行面向高端客戶銷售,100萬元起購,投資期34天,預期收益為5%。
“本來這錢是準備買房子的,但是之前剛剛出了限購令,又看到新聞說馬上要出房價調控目標,所以先買個短期理財產品,看下一步政策走向再決定是否買房。”詹女士介紹。
分析:“今年以來,購買高端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明顯增加。”一家國有銀行理財人士告訴記者。據介紹,一方面,因為國家緊縮銀根,以房地產開發商為主的很多企業貸不到款,不少企業設計收益率較高的信托產品向銀行客戶募集資金,吸引了不少資金的進入;另一方面,一些市民因為看不清未來房價走勢或因限購令喪失購房資格,繼而把手中的資金轉向銀行高端理財產品。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包括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均推出了針對高端投資者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其中,“借道”房企募集資金的信托產品投資期多在1年到3年,年化收益率在7%-9%之間,這類產品的風險相對較高;而結構型、票據類、債券類等相對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相對較短,年化收益率也達到了4.5%-5%;還有一部分針對私人銀行客戶推出的投資于紅酒、藝術品的另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達到了10%左右。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涉獵的范圍越來越廣,高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越來越高。因此,不少投資者在找到新的、更好的投資渠道前,會將銀行高端理財產品當作資金過渡的‘避風港’。”上述國有銀行人士表示。該人士提醒投資者,雖然收益誘人,但信托產品的風險絕對不容小視。建議投資者選擇大型知名企業委托發行的信托產品,可盡量規避風險。
F黃金
投資客像買菜一樣買黃金
案例:樓市卡得嚴,政策也不明朗,很多投資客心慌慌,干脆將眼光轉移到黃金上。
新世界珠寶副總李建強告訴記者,最近投資金條一度賣斷貨,很多大單投資客都是覺得買房不靠譜,干脆買幾根金條囤著。
本月初,3名投資客在新世界珠寶斥資108萬買下7斤金條。李建強與他們攀談得知,他們覺得眼下買房不靠譜,錢放著不如買黃金。這幾位顧客原本打算購買80萬元金條,但看了看店內電子顯示屏的金價走勢,三個人商量再追加二十多萬。
分析:最近,受中東局勢緊張以及歐洲方面公布的物價水平突破央行規定的警戒線影響,國際現貨黃金一度觸及1440美元上方的紀錄新高。一時間,很多流動資金涌向黃金市場。
武漢黃金交易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巍告訴記者,他最近接手一筆大單,一口氣買進6公斤金條,該名客戶從事餐飲生意,手上現金充裕,他本來想投資房產,但最近政策卡得嚴,他干脆就把閑錢拿出來投資金條。
據世貿廣場有關人士介紹,最近他們二三十萬大單頻現,多是省內顧客前來大筆買進,很多客戶擔心房價下跌,紛紛看好黃金。
大量資金涌入,一度使得各商場的黃金專柜貨源緊俏,有的專柜除展示樣品外,完全沒有庫存,買金條需要提前預約。{page_break}
G 藥材
人參是理想的小盤股
案例:邵練祖有十多年的“炒客”經歷了。早年他是溫州炒房團中的一員,在過去的幾年里他靠炒房賺到了第一桶金。去年以來,樓市連續被政策打壓,他不得不改行另謀出路,一直處在價值洼地的農產品成為了溫州“炒客”的新目標。
在這一年里,邵和其他的溫州“炒客”們轉戰過很多地方。他們在山東金鄉炒過大蒜,在濰坊安丘炒過姜,在吉林洮南炒過綠豆。溫州人的“炒農”賬本到底賺了多少億不好說,但從這些被炒作的農產品翻的倍數來看,他們處處都斬獲頗豐。
去年7月份,邵和幾個同鄉坐火車來到白山市,到當地的長白山人參市場打聽了一番,“當時那里水參還沒有上市,市場上只有一些干參,而且只有四五十元一斤,價格和往年差不多,還沒漲起來。”
分析:之所以選擇萬良這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炒作,是因為這里的流通性最好,在當地做買賣都是現貨交易,現金支付,便于拋售變現。
而讓他們最滿意的是,2008年整個市場的交易額僅為40億元,2009年水參的交易量3700萬公斤,干參也僅有10500噸,這似乎比綠豆和姜蒜更適合炒作。用邵的話來講,“人參是理想的小盤股。”
就這樣,一個炒作的新題材誕生了。邵的到來,更準確地說,像邵一樣的“炒客”們的紛至沓來,讓這里的人參市場驟然升溫。水參,也就是鮮人參,2008年只有10元一斤,去年漲到了二三十元;干參的價格從50元漲到120元;野山參的價格從30萬漲到了60萬,甚至有些達到了上百萬。
H 農產品
案例:“供給緊缺”和“價格上漲”是近年來農產品被炒作的最基本條件,棉花都具備了。
去年9月以后,被當地棉花經營企業稱為“個體戶”的棉販不斷聚集到阿克蘇市及周邊各棉區,等待收購新棉,他們以溫州人居多。
天山棉業是阿克蘇市規模較大的棉花加工企業之一。目前,這家企業的3條生產線,除了一條自用以外,其余兩條分別替山東德州的一家紡織企業和20多個來自溫州的個體戶“代加工”。在此租賃了生產線的溫州人為數不少。
分析:據阿克蘇天山棉業總經理方紅巖透露,今年6月,這些溫州老板多數曾到當地的棉田“預定”棉花,并向棉農許諾,以高于市場價收購預定的棉花,同時提前向當地的棉花加工企業租賃了生產線,準備用于秋季收購加工棉花。
阿克蘇市有近50家棉花加工企業,大多數是2003年前后由來新疆的溫州商人所建。阿克蘇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陳時文說,今年2月,棉價剛開始上漲之時,“個體戶”就曾來阿克蘇購買棉花,準備囤積,但當時各企業的棉花已經基本售完,這些溫州老鄉多數空手而歸。
據一些溫州棉商透露,盡管這些準備做棉花生意的溫州人手中的資金不算多,每人不過兩三百萬元,但他們自行組合后,很快就能湊足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收購資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