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十二五發展規劃基調未變
“短期看,中國經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薛新民在一次核電峰會上說。
不過,薛同時強調,日本核事故進一步強化安全第一的理念,但不會改變中國核電中長期戰略,在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約束目標下,中國核電發展不可或缺。
按照既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30臺左右核電機組建成投產,核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3200億千瓦時,核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2%,首批三代技術核電站成功運行。
“‘十二五’核電裝機目標所受影響不大。30臺在建核電項目已全部通過審批,一旦通過安全審查,便可恢復建設。未開工核電站建設將推遲,國家將重新進行技術路線以及安全評估。”薛新民說。
目前,云南省正在開展核電前期工作。云南省能源局局長助理施軍預計,正在開展的核電安全審查將使核電進程延后一年半。
核電仍將“積極推進”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國務院常務會議隨即要求對我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加強正在運行的核設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
在這一場集中的排查結束后,國內核電建設將重返常態。在4月28日的會議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透露,國家對核電的發展基調仍為“積極推進”。
目前初步形成的發展思路是:在電力發展中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統一核電發展技術路線,注重核電安全性和經濟性,堅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國內統一組織消化吸收并再創新,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設備制造、運營管理自主化。我國堅持以百萬千瓦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為主,按“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反應堆—受控核聚變”三步走開展工作。
“在核電技術路線上,我國將大力推廣AP1000技術,實現技術國產化,成為主流技術。三代核電機組在堆芯融化、大規模污染排放方面的概率低于‘二代加’機組,且有非能動安全系統,安全性優于二代技術。”薛新民說。
目前,我國運行、在建和規劃的核電站有多種機型,統一核電發展技術路線有難度。其中有第三代AP1000技術(三門、海陽核電站),法國EPR技術(廣東臺山核電站),“二代加”CPR1000技術。
“二代加”CPR1000技術在國內廣泛應用,設備國產化達到60%-70%。全球首座第三代AP1000核電站浙江三門核電站也正處于建設當中,預計2013年投入運行。
“先前核電站多針對單一自然災害進行防御。日本福島核電站設計抗8級地震,在9級地震與海嘯等多重因素疊加下,事故難以避免。”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周濤說。
投資節奏將放緩
國家核電基本定調未變,地方發展熱情亦無消減。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江西、湖南、安徽等多個內陸省份均在積極運作,爭做內陸第一家核電站。已經成文的電力“十二五”規劃稱,2011年開工建設首個內陸核電,力爭2015年投產首臺內陸機組。
有知情者稱,內陸某地核電豪華觀禮臺早已建成,只是由于核電項目遲遲沒有得到批復,觀禮臺閑置銹蝕。
“現階段是停一停,強化核電安全標準、儲備核電人才、調整發展規劃的時候了。”薛新民說。
過去幾年國內核電以飛躍態勢發展。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以來中國共核準13個核電項目,34臺機組,總裝機容量達3702萬千瓦。已開工建設28臺核電機組,在建規模3000多萬千瓦,占全世界在建65臺核電機組的40%。
而業內人士對發展過快的隱憂也并不回避,例如施工隊伍不足,有可能出現趕工期現象;有經驗的調試和運營人員不足;部分關鍵設備供應能力不足。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國務院要求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有業內人士預計,調整完善后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將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日本核事故調查、評估結束后出臺,調查結論也將寫入規劃。
在日本核電事故發生之前,我國基本確定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為7000-8000萬千瓦。但目前看來,投資節奏將放緩,中長期發展目標也將有所變化。
中國工程院《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提出的核電中長期目標是:2020年核電總裝機規模達到7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4.6%;2030年達到2億千瓦,核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10%;2050年達到4億千瓦,核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16%。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