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經濟復蘇態勢下的滯脹風險
國際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
綜合目前各種風險考量,全球經濟盡管將是一個緩慢的復蘇態勢,但再次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的風險主要來自于以下方面:第一,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走勢像吸毒一樣越來越依賴寬松貨幣政策。隨著該政策的到期,投資者與消費者對經濟復蘇的預期下降是一種自然反應。即使這一政策到期退出,美國仍然會繼續維持低利率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如果美國經濟下滑幅度過大,失業率重新回升,不排除美聯儲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第二,美國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不久前,美國白宮與國會圍繞年度財政赤字的爭議暫告一段落,避免了政府關門的尷尬局面。未來更糟糕的前景是,國會如果不批準14.3萬億美元國債上限,理論上來說,在下半年的某一時刻美國將可能出現主權債務違約的可能性。為此,金融中介機構已經給予美國“黃牌警告”。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白宮與國會之間的博弈預計最終仍會取得妥協。第三,歐洲債務危機的出路。希臘債務危機掀起新一輪風波,并有可能引發南歐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救助方之一,其總裁遴選也會給歐盟最終救助方案增添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可預見的將來,歐元區大國不會允許希臘債務危機威脅到歐元的生存,反而有可能激發歐元區國家在更高層次上加強合作,比如近期關于建立“歐洲財政部”的主張。從實體經濟來看,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并未因希臘債務危機而停滯。第四,日本大地震對實體經濟及東亞產業供應鏈的沖擊。這種負面沖擊已經在最新的統計數據中體現出來。按照自然災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經驗關系,預計從第三季度開始,震后重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會顯現出來。第五,新興市場國家能否在經濟不大幅減速的前提下遏制通脹。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出現通脹與經濟過熱的壓力,尤其是外國資本的流入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進一步加劇了其國內資產價格上漲和通脹。為此,新興市場大國實施了經濟緊縮政策。考慮到發達國家經濟明顯放慢,新興市場國家不會以國內經濟大幅減速來換取壓縮通脹的目標。
全球經濟面臨的這些風險主要源于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除了日本大地震的沖擊,這些風險本身并不是新出現的問題,況且都還在可控范圍之內。短期內,真正的風險在于某些國家的決策者只關心自身利益,所實施的經濟政策客觀上會導致以鄰為壑的效果。比如,某些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以推高資產價格和通脹為目標,無形中實現了本幣貶值、轉嫁債務與促進出口。一旦通脹成為一種常態,加上后危機時代融資成本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那么,中期內全球經濟將面臨中低速增長態勢,甚至不排除陷入滯漲的可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