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刻不容緩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很高興參加本年度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令與會每一位來賓都感到驚喜的是,昨天夜里中國的北京下了去年入冬以來第一場有真正意義的或者叫做有規模的雪,這是一個好兆頭,它給糧食生產和城市環境改善都帶來了好氣象,人們會有好心情,好心情下會有好建議。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幾年來一直圍繞著世界與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應對金融危機展開深入的研討,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宏觀經濟和結構調整,這個主題本身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現實性,也有長遠意義,在此,我代表中國政府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遠到而來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
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高度融合,相互影響日益加深,當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總體態勢平穩,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前幾天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準了政府工作報告,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我們將按照“十二五”發展主題主線的要求和今年的工作安排,把握好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并努力在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的突破。對于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推進結構調整,有利于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和動力,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提高抗風險能力,有利于增強有效供給,抑制不合理需求,促進共同平衡,也有利于推動經濟轉型和模式創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當前,我們將在諸多方面特別是以下幾個重點方面做出進一步的努力:一是立足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點,特別是在今年國際市場仍然不景氣,擴大內需對中國來說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擴大內需城鎮化是最大的潛力,去年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已經超過50%,但還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將統籌城鄉發展,在嚴格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情況下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實現“三化”并舉,這樣可以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帶動投資擴大和相關產業發展,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擴大內需還需要把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與發達國家和同等收入水平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比重明顯偏低,要在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業,這樣不僅可以大量的容納就業,而且能夠提升工業發展水平,是壯大實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活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企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府引導,增強各方面資金投資,全面的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提高經濟的自主增長能力和創新驅動,從而來實現結構和產業升級。今年中國的研發費用的支出預計可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這將有利的支持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創新需要人才,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培育了數千萬各類科研人員和工程師,擁有數以億計勤勞和熟練的產業工人,每年還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工作一線,我們將努力把人口眾多的特點轉化為人力資源,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并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創新創造,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為保持經濟的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依靠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刻不容緩。轉方式是根本在于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開放是實現經濟轉型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動力,目前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我們將深化財稅、金融、價格、企業、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決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中國的擴大內需推動創新實現轉型是在擴大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的,我們不僅要擴大內需,也要穩定和拓展出口。在促進進出口平衡的過程中,創新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方式,為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今天到會的有中外許多企業家,大家都十分關心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我在這里也可以告訴各位,預祝中國今年對外貿易額和境外直接投資額還有可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進口總額將超過1.9萬億美金,這樣一個大的數字為國外企業在中國市場參與平等競爭提供巨大的商機。更重要的是,在“十二五”期間,據我們測算,按照平穩的增長勢頭,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有可能達到10萬億美金以上,這無疑是醞釀著巨大的商機和潛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